昆航孔探工程師胡續軍:飛機發動機21年的堅守
在8月8日民航局召開的月度安全運行形勢分析會上,民航局局長馮正霖針對當前機務維修、航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時,提出了要弘揚打造工匠精神,使之成為民航人的職業追求,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成為民航安全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為此,昆航推出“匠人精神”系列報道。我們將走近正在公司勤勞奮戰的工匠們,傾聽他們的故事,記錄他們的風采,發掘他們的精神,以激發每一位勞動者的創造力,共同為實現昆航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昆明航有這樣一群機務人,他們做著平凡的工作,卻始終保持著精益求精、專業嚴謹的工作態度。負責孔探和無損檢測工作的胡續軍就是其中一位。
在常人看來飛機維修尤其是發動機維修帶著一層神秘色彩:要等到壞了再修嗎?或者發動機在空中壞了怎么辦?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胡續軍負責的工作大概也有這么一些神秘:給發動機做孔探檢查,給飛機做無損檢測。
孔探工程師到底是干啥的?
通常,我們可以用肉眼來檢查發動機外部的損傷,但如何檢查內部結構損傷呢?難道把它拆開分解嗎?當然不是。這時就需要運用一種如同醫學上胃鏡的技術,稱之為孔探。
孔探(內窺鏡檢查)是檢查飛機發動機內部組件最有效的方法,通過準確的孔探檢查,能夠有效檢查出發動機內部的潛在隱患。類似的,在不損害或不影響飛機結構的前提下,采用射線、超聲、紅外、電磁等原理技術并結合儀器對飛機材料、零件進行缺陷、化學、物理參數檢測的技術則是無損檢測。
發動機內部損傷都是毫米級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錯過,這就要求孔探人員能準確捕捉到細小損傷,并且能將損傷準確定位,才能在相應標準中找到損傷容限,做出準確的判斷,所以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和細心。
孔探工作枯燥乏味,往往是單槍匹馬,而且在工作的時候經常是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在狹窄的空間里,需要孔探人員有很好的忍耐力才能順利完成。并且在工作中時刻注意所使用的工具設備,以免損壞設備或有異物掉落進發動機內部。
機務人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是和兇殘的蚊子在“戰斗”
一個普通的夜晚,公司一架飛機在麗江發動機故障,需要孔探檢查。在接到通知后胡續軍第一時間前往公司,準備前往麗江開展孔探工作,以確認發動機損傷的情況。
當晚跟機到達麗江已經是次日凌晨2點,當晚麗江大雨,為了保護設備,只能選擇在大雨間隙開展孔探,等到雨停以后,天氣還是那么的悶熱潮濕,機場兇狠的蚊子在胡續軍身上不停地盤旋,時不時在他的手上,脖子上,臉上盯咬,然而長期積累的職業素養讓他不會因為任何理由在工作時分神,盯著顯示器上的每一片發動機葉片,不放過任何缺陷。完成檢查工作后,已經是早上七點半,本次檢查總共發現有十幾處損傷缺陷,長時間的專注工作讓胡續軍此時的眼晴是通紅且布滿血絲,但他卻沒有向誰訴苦,做完孔探記錄時已經是早上九點多。最終經過細心的檢查,確認本次發動機故障原因為機械故障排除人為因素,并且發動機不可用,需要換發。
機務人二十一年的堅守
從1995年第一次接觸無損檢測開始算起,胡續軍已在無損檢測的工作崗位上堅持了21年,從2005年第一次開始孔探工作算起,胡續軍在孔探工作的工作崗位上也堅持了11年,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胡續軍始終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對一架架飛機詳加檢測,對一臺臺發動機認真孔探,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對匠心持之以恒的堅持。
“工匠精神”不是一個口號,是我們身邊每一位師傅歲月積累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推動著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承載著公司的未來和希望,感染著我們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