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DHL北亞樞紐:年運35萬噸貨物通達全球
這個7月,落戶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德國郵政敦豪(DHL)北亞樞紐好消息不斷--不僅迎來了3周歲生日,而且在過去一年間實現增速超過10%,運輸航空貨物達到近35萬噸。短短3年,中國民航的發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與跨國巨頭的全球網絡,已經在此不斷結合、發酵、激發出巨大的活力。
聚焦亞洲貿易成長 中國市場成業務重心
3年前,DHL北亞樞紐在浦東機場落成時,DHLCEO安澎曾經表示,根據這家跨國企業的測算,到2015年,全球貿易總量將會有相當數量來源于亞洲內部、非洲與亞洲之間、以及拉丁美洲與亞洲之間。正是出于這樣的預計,DHL對亞太地區航空物流的成長前景報以樂觀態度,并決定建設北亞樞紐;如今,上海已經與香港、曼谷和新加坡并列為DHL在亞太地區的四大樞紐。
3年間的成長證明,DHL的此次布局正在贏得收獲。中國市場已經成為DHL亞太區甚至全球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據統計,DHL在中國的年收入達到了42億歐元,超過其亞太營收總收入的一半。
目前,DHL北亞樞紐已開通了每天從上海直達美國、歐洲和亞太地區14個重要城市的直航,每周定期航班達190架次,通過航線網絡連接全球220個國家和地區。
抓住創新機遇 建設航空貨運樞紐
在浦東機場建設北亞樞紐,對DHL而言,不僅僅意味著航班架次、銷售收入等等數字上的增加,更為其贏得了在中國航空貨運領域率先探索新商業模式的先行機遇。
2013年11月,在上海自貿區掛牌僅僅2個月之后,作為自貿區制度創新濃墨重彩的一筆,航空快件國際中轉集拼業務開閘,DHL成為首家獲批試點的企業,在北亞樞紐開始運營該業務。
所謂航空快件國際中轉集拼,就是指境外貨物經過國際航班運抵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隨即在臨機場空側區域內拆箱進行分揀、根據不同的目的地重新裝箱,然后再次運送出境的機場物流業務。該模式已經成為全球諸多航空物流企業和國際航運樞紐重要的新業務領域。
DHL有關人士對記者坦言,中轉集拼業務的開展意義深遠。此前,DHL在機場的操作僅為單純處理進出口貨物的口岸模式,航班承運的境外貨物多是點對點的航線,空載或不滿載的情況經常發生;不僅對企業運營成本造成影響,更無法滿足客戶“盡快送達”的愿望。中轉集拼則是將航空資源充分整合,不僅填補了以往的空白,有助于DHL航空網絡的搭建,完善其輻射性;同時能夠降低物流成本,帶動亞太地區、特別是北亞區域貨物的流轉速度和貨量,為客戶提供更加靈活的服務。
獲得這一機遇后,DHL在民航及上海當地各相關主管部門的幫助下,積極穩妥地開展國際快件中轉業務,截至目前,已開通國際中轉航線6條,通達歐、亞、美三大洲,每日處理國際中轉貨物28噸。這一新業務的增速更是迅猛,僅2015年1至6月,DHL北亞樞紐處理的國際中轉集拼貨物與2014年同期相比,增幅就接近20%。
各方資源合力打造共贏空間
跨國巨頭的全球航線網絡、客戶資源、管理經驗、專業水準,要想在一個新市場中生根、開花、結果,能否與本地資源形成追求共贏的合力,至關重要。而在中國民航事業改革發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大潮中,這樣的良性互動則處處可見。
民航有關單位為DHL北亞樞紐開通航班、打造航線網絡積極提供支持;如今,通過上海機場集團的牽線,DHL與民航華東管理局又在商談下一步的航線計劃。
支持DHL在上海開展國際快件中轉集拼,也成為各監管部門創新監管、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頭戲。
為了保證新型監管模式順利實施,上海海關針對該業務首次確立了相應監管規范和操作標準,與企業共同搭建國際轉運貨物查詢系統客戶端,實現專用區域、專用流水線、專用視頻監控“三個專用”的實貨監管要求。針對國際中轉集拼貨物大多在凌晨出運的航班特殊性,上海海關還在上�?诎秾崿F了快件通關作業24小時全覆蓋。
上海機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則圍繞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的流程特點,實行國際中轉貨物的“電子申報、數據核放”;即國際中轉貨物可通過電子平臺提前向檢驗檢疫部門進行電子申報,經電子審核后,可在航班抵達前獲得檢驗檢疫的核放指令;使國際中轉貨物一到港便可進行分揀操作,做到“零等候”銜接,保證嚴密監管下的快速通關轉運。
上海市口岸服務辦公室、浦東新區政府等相關方面,也圍繞DHL北亞樞紐的運營積極給予支持和配合。
在度過3歲生日之際,對于DHL北亞樞紐來說,過去幾年間中國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堪稱最有價值的市場新變化之一。因而,DHL北亞樞紐的未來規劃中,聚焦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貿易便利化,也將成為新的重要發力點。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