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空運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如何雙輪驅動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戌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5年建設國際航運中心,重點應該做三件事情,包括口岸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樞紐港地位的進一步確立,以及航運服務的進一步提升。
全球航運業的低迷,使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面臨新的挑戰。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戌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5年建設國際航運中心,重點應該做三件事情,包括口岸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樞紐港地位的進一步確立,以及航運服務的進一步提升。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上海推進自貿試驗區和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建設的關鍵一年。根據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航運增加中轉比例
陳戌源表示,上海港要建成樞紐港,目前的中轉比例只有10%,這是不夠的,尤其是沿海中轉和國際中轉,未來5年在樞紐港建設方面會更加努力一點。
為增加中轉比例,提升航運服務,陳戌源建議,放開沿海捎帶業務,允許所有的班輪公司從事沿海捎帶業務。
此前,借助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航運政策開放創新,中資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帶業務啟動,允許中資企業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
同時,陳戌源也建議,要進一步擴大啟運港退稅試點,“長江沿線通過上海港中轉的貨物,每年達到1000萬噸,長江沿線港口都應該推行起運港退稅政策,降低客戶的外貿出口成本。”陳戌源說。
啟運港退稅是指從啟運地口岸發往上海洋山保稅港區中轉至境外的出口貨物,經確認一離開啟運地口岸就視作出口并可辦理退稅。2012年8月1日起,青島前灣港、武漢陽邏港與上海洋山保稅港區之間試行啟運港退稅政策。2014年9月1日起,試點口岸進一步擴大至8個,出口口岸仍為上海洋山保稅港區,以水路為運輸方式。
此外,陳戌源也建議,要利用上海自貿試驗區著重于制度創新的優勢,營造一個更加好的口岸環境,推進口岸的高效率、低成本、便利化和法制化。同時推進航運服務體系建設,包括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指數等,使得航運服務功能更進一步健全,培育一些航運服務的大企業。
近年來,隨著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航運資源正在加速向上海集聚。
2016年2月18日,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正式在上海掛牌成立,新集團注冊地位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陸家嘴片區,注資資本110億元,集團資產超過6100億。
這個重組而成的航運巨無霸,分別擁有了船隊綜合運力、干散貨自有船隊運力、油輪運力、雜貨特種船隊運力四個“世界第一”。其未來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優勢互補、協同效應,應對目前的國際航運市場低迷狀況,同時顯著增強集團的國際化競爭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
在這之前,2015年11月2日,中國經貿船務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開業,這是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整合旗下約400億航運資產在上海搭建的集團航運管理總部,負責全集團航運業務的統一管理和整合發展。
2015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船東互保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培養保賠領域專業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國際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的保賠協會,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融合發展。
2015年6月,全球規模最大的疏浚公司——中交疏浚集團也在上海揭牌運營。
自貿區擴大航運服務業開放也取得新進展:截至2015年底,12家外資船舶管理公司落戶自貿區,包括全球最大的國際船舶管理公司——英國威仕集團。
航運金融也在加強。2015年7月1日起,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在上海率先實施。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代表中國加入國際海上保險聯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航運保險話語權。
2015年12月,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航運交易所合作,圍繞航運指數推出航運衍生品業務。上海航運金融業務功能進一步拓展。
要素資源的集聚,進一步支持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2015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下稱《統計公報》)稱,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航運服務功能穩步提升。
《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71739.64萬噸,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港口國際集裝箱吞吐量3653.70萬國際標準箱,連續第六年居全球第一;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為45.0%,其中國際中轉比例為6.9%。
空運潛力巨大
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空港建設和空運能力的提升,也是重要的應有之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教科院副院長胡衛表示,上海應該充分發揮集航空運輸、航空制造、航空服務和自貿試驗區于一體的全要素復合優勢,努力打造綜合性國際航空大都市,成為輻射全球、面向亞太的全球航空樞紐,世界一流的航空制造和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有影響力的航空服務業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東方航空集團黨組書記馬須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5年東航在浦東機場的中轉旅客達到260萬人,比2014年增長20%以上,而且80%以上都是國際相關的。“東航今年會大力推動全網全通,中轉旅客要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這樣可以極大地支持航空樞紐建設。”馬須倫說。
2015年9月1日,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會見美國達美航空公司首席執行官理查德·安德森一行時說,航空業發展是上海面向“十三五”發展的重點之一,將進一步明確發展規劃。下一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虹橋機場將進一步擴建,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國際國內客貨運需求。
《統計公報》顯示,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70.58萬架次,比上年增長7.7%;進出港旅客達到9918.90萬人次,增長10.6%,其中,國內航線進出港旅客增長9.4%,國際及地區航線進出港旅客增長13.2%。
2015年,上海空港航班起降量、航空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三大指標首次全部實現全國第一,國際(地區)航線客貨吞吐量持續位居大陸機場之首。
不過,胡衛表示,上海的航空樞紐建設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空域資源緊張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民航空域使用權占比不足三成,空域資源十分緊張,極大制約了單位時間起降架次和航班正點率的提升;低空空域并未完全開放,第一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城市未將上海列入,通用航空與民航資源調配難度大,公務機與定期航班的時刻使用矛盾比較突出。
此外,上海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優勢有待提升,在航線網絡完整性、均衡性存在缺陷。目前亞洲航線占全天國際航班比例為78%,中遠程洲際航線比重偏低。中轉銜接競爭力不強,浦東機場中轉旅客比例僅約10%,遠低于國際大型樞紐機場。
而要構建高效航空監管流程,增強中轉競爭力,需要加大體制機制的創新力度。因此,胡衛建議說,應該借鑒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經驗,爭取設立上海國際航空發展綜合試驗區。
同時也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航空運輸、制造、服務等領域,積極發展PPP模式。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