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外地航企競逐深圳國際航線
5月20日,國航系在深圳開通了第一條直飛的洲際航線深圳—法蘭克福,盡管在深航沒有寬體機的情況下,由國航來執行相關航線順理成章,但在深圳國際航空市場上,深圳航空相當于面對5家外地航企的挑戰。
說外地,是基于總部來判斷,畢竟深圳本土現在也有東海、順豐都深航外的其他客貨運航空公司,而其他航企在深圳設立的分公司,有的歷史和深航不相上下。比如,在深航成立的1992年,南航深圳分公司也正式成立。海航和春秋航空在深圳發力相對較晚,分別在2009年和2014年設立分公司和基地。
這當中,南航深圳分公司據說是南航分子公司盈利能力排名靠前的一家,在國際航線開通上和深航不相上下,2014年,南航在深圳開通了第一條洲際航線深圳—毛里求斯,今年1月,南航又在深圳開通了深圳—悉尼航線。海航近來在深圳國際市場雖鮮有動作,但是新近也申請了開通深圳—墨爾本的洲際航線。而目前還全部是空客A320飛機的春秋航空,則申請了深圳—名古屋、深圳—曼谷等東北亞、東南亞國家的航線。
而除了這家總部在廣州、海口和上海的航企已經高調進入深圳國際航空市場,在深圳本身沒有太多布局的廈航和國航也要在這一市場分一杯羹。國航1月就開通了深圳—北京—洛杉磯,目前在申請的有深圳直飛洛杉磯的航線。而廈門航空選擇把它的第一條北美航線,從廈門飛出,經深圳至西雅圖。
一般來講,像深航這樣的中型航企,都是先在總部打牢基礎后再拓展至全國,比如山航在山東,廈航在福建,川航在四川,雖然也都有相當的競爭對手存在,但本身都是最有分量的航企,內擔連接國內主要城市的重任,外承擴大地區影響力和對外開放的需要,而深航,雖然從規模上說是中型航企,但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似乎距離其達到預期目標還有相當的路要走。
在2005年之前,深航被認為是業績優良的地方控股的航企,2005年股權變更后,其發展較快,機隊、航線網絡都快速擴張。而等到2010年股權再次變更后,深航各方面的發展速度明顯放緩。應該說,深航走過這樣的發展道路既有客觀因素,求強心過重,發展步子邁的太大,以至于積累了相當的問題,也有企業體制機制變化帶來的碰撞與沖擊,還與品牌定位仍不夠清晰相關。
在國航系內,深航的角色是什么?傾力圍繞深圳打造的國內運營為主的航空公司,延續此前做法在國內多地同時發展的航空公司?又或者像深圳市政府對深航有的開通更多航線,特別是國際航線的期待那樣發展?
在國航已經成為深航控股股東6年之后,之前可能想不清楚、不夠明確的戰略、思路應該都有了答案,不求國內國際都領先,至少在某一面要占一頭吧。
想追求更多利潤,想實現國航系網絡的大戰略,或許就該集中運力圍繞深圳發展?想更好地助力深圳經濟社會發展,那么就開通更多國際航線?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