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為“國際突發衛生事件”!有哪些影響?
就在剛剛,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國際突發衛生事件”,英文為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同時,世衛組織反復強調,這一宣布不代表WHO對中國抗擊疫情沒有信心。相反,世衛組織對中國的努力非常有信心!
插一句:本來發布會是2:30舉行,但推遲了很久,一開始是說到3:30,結果繼續推遲。與此同時,美國公布發現首例人傳人新冠病毒感染。這不禁讓人聯想,兩者之間有關系嗎?
這一決定對中國有何影響?
討論之前,首先要澄清幾個關鍵概念。
第一,有關WHO。
世衛組織并非主權國家的概念,它對成員國更多的是提醒和建議的權利,成員國之間按照世衛組織相關條例相互協作運行。至于成員國是否遵循世衛組織的建議,則各個主權國家擁有自己的最終裁量權。因此,不能將世衛組織的決議當作類似主權國家的“命令”看待,這是基本前提。
第二,有關PHEIC與“疫區”。
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世衛組織對某類關乎公共衛生重大事件的一個定性,后者是對某些具有該事件高度風險的地區的定義。本次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PHEIC,絕不等于把中國定義為“疫區國”。事實上, 定義為了“疫區”,這符合此次疫情的基本事實。
第三,PHEIC的存續。
一旦某類事件被宣布為PHEIC,它的默認期限是3個月,到期自動失效,需要重新評估。世衛組織也可以在三個月之前,重新評估情況,取消或者修改相關事件的定性。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這次WHO對中國新冠疫情宣布PHEIC后,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首先,沖擊最明顯的屬于跨國旅游和國際貿易。
邏輯顯而易見,盡管一些國家在世衛組織宣布PHEIC之前,已經采取了撤離本國公民及限制到中國的航班等相關措施,但世衛組織的定性,將讓更多國家意識到疫情的風險,進而做出減少旅游和貿易的決定。
其次,對于國內宏觀經濟而言,也會造成短期外部沖擊。
一國的經濟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構成,對貿易旅游等跨國活動的沖擊,將直接對凈出口產生負面壓力。而國內的消費和投資,本身也會受到疫情發展的沖擊,三個部分都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盡管如此,WHO的定性,對宏觀的沖擊是外部性的,短期的。因為從本質上說,無論是投資也好消費也好凈出口也罷,根本的影響變量是疫情本身的發展,世衛組織的決定只是描述了當前疫情的狀況,并不本質上改變疫情的發展規律。
長期來說,正如我上篇文章所言,對我國經濟的沖擊,還是要看疫情本身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們為了對沖疫情影響采取的逆周期調節政策。
第三,對于資本市場的影響。
由于我們號的主要話題是金融,所以我特別說一下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疫情本身對市場的影響分為三個方面:
1)改變人們對實體經濟的預期。
2)改變人們對逆周期調節政策的預期。
3)改變市場情緒和交易結構。
從第二點可以看出,疫情的發展是實實在在地對中國的宏觀經濟造成了新的壓力,這一點將會對風險資產(中國以及高度依賴中國的其他國家的股市,大宗工業商品,人民幣以及依賴中國國家的主權貨幣)形成價格下行的壓力。
這種壓力已經通過節前國內股市下跌釋放了一部分,但尚未釋放完畢,可以參考A50指數和香港股市的走勢。短期內,與中國密切相關的風險資產,有價格下修的動力。
但中長期來看,逆周期調節政策會跟進,疫情的發展大概率也會出現拐點,這時風險資產價格將會出現上修。
市場情緒在當下毫無疑問是謹慎甚至悲觀的,由此也出現了其他股票普跌但醫藥疫苗生物相關的股票大漲的分化結構。
WHO宣布PHEIC,會強化短期的市場避險情緒,但不改市場發展的本身邏輯,也就是以上我所討論的情況。
最后說幾句題外話,WHO把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定性為PHEIC的確不是好事,但各位也不要夸大它的影響。這一宣布也有一些積極的作用,比如加強國際協作,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等,也有利于對疫情的控制。
最終,是疫情本身的發展,決定了一切。
把對國家的擔憂,轉化成每天嚴格的自我防護,為這場疫情狙擊戰貢獻自己身體力行的力量,才是每個人真正應該做的。(來源:秦小明)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俄羅斯暫時關閉與中國的遠東邊界 哈薩克斯坦暫停中哈客貨運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