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構建世界級多樞紐航空系統
☆ 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市場規模領先全球,不僅得益于需求,也由于區內各大機場保持適度競爭,提升了服務效率并降低區域航空成本。
☆ 世界級灣區在構建多樞紐航空系統上,均建立了相對統一的政府監管機構,但在區域內仍保持多市場主體的競爭格局。
☆ 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構建適度競爭、分工協作的多樞紐航空系統,避免行政或市場壟斷而降低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航空業增長最快的區域,6月19日巴黎航展上,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發布了對全球航空市場的預測,波音預測未來20年中國市場年均增速6.1%,將成為世界首個超萬億美元的航空市場。空客公司的預測更為樂觀,預計10年內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運輸市場。面對飛速增長的航空運輸需求,我國正著力打造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國際樞紐,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級機場群,構建適應未來需求的綜合航空樞紐系統,以應對日益緊缺的空域、航班時刻等資源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要建設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灣區城市群,需要世界級的航空樞紐支撐。從目前的情況看,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航空客運量達1.85億人次,貨運量736萬噸,超過紐約、倫敦和東京幾大灣區,在全球灣區中已居于領先地位。

圖:2007-2016年各大灣區航空客貨吞吐量對比(億人次,百萬噸)
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市場規模之所以領先全球,一方面緣于過去三十年珠三角作為“世界工廠”的內生需求,另一方面也緣于區域內各大機場保持相對競爭,盡管過去一直有觀點批評區域內機場存在重復建設、能力過剩等問題,但是事實表明,正是由于廣深港三大樞紐的相互競爭,提升了市場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降低了區域航空運輸成本,從而提振了區域航空市場需求。
但也應該看到,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各機場由于產權主體不同、港澳空管體制差異等因素,存在監管協調力度不足、資源不足與資源浪費并存等問題。粵港澳灣區內各大機場在保持相對競爭的格局下,需要進一步強化分工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航空運輸網絡,助力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一、粵港澳灣區建設世界級航空樞紐面臨挑戰
1、航空客貨總量全球灣區領先,但人均出行次數依然較低。
粵港澳灣區雖然航空客貨總量大,但與倫敦、東京、紐約等世界級灣區相比,人均航空出行次數依然較低,僅為紐約灣區的1/4,倫敦灣區的1/5,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表2:2016年全球灣區航空出行情況對比
2、樞紐機場連通性不足,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仍有待提升。
粵港澳灣區國際直達通航點數量仍然偏少,面向全球的航空網絡不夠完善。根據英國歐艾吉航空國際有限公司(簡稱OAG)2015年發布的全球航空樞紐連接度指數排名,全球連通性最好的50家樞紐機場中,粵港澳灣區僅香港機場入圍,連接度指數得分416分,排名第41位,僅為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機場的六分之一。廣深港三大樞紐在航線航點的設置上未能發揮協同效應,存在重復競爭,粵港澳灣區面向全球的直航點數量仍需提升。
3、政府統一監管協調力度不足,市場主體自發合作存在局限。
粵港澳灣區目前在政府層面缺乏統一的監管協調機制,更多依賴于各市場主體的自發合作。廣深港以及珠海、澳門五大機場雖已建立了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在粵港澳合作框架下形成了A5聯盟,但由于定位分工、產權歸屬、運行標準、利益主體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基礎設施、國際客貨等方面合作進展緩慢。如2008年深港機場軌道聯絡線計劃,雙方討論后歸于沉寂,其中固然有建設成本高昂的問題,但雙方利益訴求差異也是計劃難以推行的重要原因。各機場在基礎設施、航線網絡、航權安排、關務安排、資金支持等多方面也缺乏有效合作機制安排,尚未實現機場間快速中轉和行李聯運等基本功能。此外,近年來隨著飛行流量不斷增加,空域矛盾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粵港澳灣區航空樞紐建設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級灣區發展多機場樞紐系統的經驗
國際航空樞紐能夠有效推動全球高端資源的集散,增強面向全球的資源集聚和輻射能力,尤其是增強對跨國企業總部、國際組織機構、領事館等國際政治經濟資源的吸引力,推動形成面向全球的創新網絡。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一流灣區均形成了面向全球、分工協作的多樞紐機場系統。
1、建立跨行政邊界的協調監管機構
紐約灣區三個主要機場(肯尼迪國際機場、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和拉瓜迪亞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3億人次。為加強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的統籌協調,紐約州和新澤西州聯合設立跨區域協調監管機構——紐約新澤西港務局,負責區域內機場系統統籌協調。港務局使用包括政策、價格、收費等不同手段,在三個主要機場間靈活、動態地調節航空旅客運量,促使運量從容量飽和、服務質量下降的大型機場向其它利用情況不足的中小型機場分流。在統一監管協調機制下,各機場依然保持產權主體獨立,以獨立市場地位參與區域競爭。

圖:紐約大灣區主要機場分布圖
2、保持多樞紐機場系統內的適度競爭
倫敦灣區多機場系統2006年以前以英國機場集團(BAA)私有化為契機,以產權關系為紐帶,根據各機場細分市場,進行分工定位,實現各機場差異化發展。但BAA對倫敦地區機場的壟斷經營限制了市場競爭,致使機場運行效率低下,服務水平下降,旅客以及航空公司權益受損。根據2001年諾貝爾(NobelPrize)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估計,由于BAA壟斷導致希思羅機場(Heathrow)每年大約6800萬旅客時間損耗價值約為6.8億英鎊。為解決壟斷導致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下降問題,2008年在英國負責反壟斷調查的競爭委員會的干預下,英國機場集團出售了蓋德威科機場和斯坦斯特德機場的股份,僅保留希思羅機場的控股權,BAA于2012年也更名為希思羅公司。英國政府同時設立了獨立的航空管理委員會(CAA)對機場服務價格和服務效率進行監管。
3、實施統一的空域規劃和飛行程序設計
倫敦和紐約灣區都存在飛行流量大,空域資源緊張的問題,但以整體效率最大為原則,通過統一的空域規劃和飛行程序設計,提升了資源使用效率,有效降低延誤。如倫敦終端區空域面積只有1.7萬平方公里,基本相當于珠海終端區的空域面積,但通過統一規劃,優化飛行程序,以設置多條平行航路、完善流量管理系統、縮小落地間隔等多種手段,減少航班等待時間,提升運作效率,區域范圍內機場的日均起降航班達到了4000架次。
總的來看,世界級灣區在構建多樞紐航空系統上,均建立了相對統一的政府監管機構,但在區域內仍保持多市場主體的競爭格局。倫敦灣區的經驗也表明,試圖以單一市場主體替代政府的統一監管,結果只能損失區域航空服務效率和公眾利益,從而損害區域競爭力。
三、構建適度競爭、分工協作的粵港澳大灣區多樞紐航空系統
為更好地服務于粵港澳灣區建設,一方面要加強政府監管協調,實現粵港澳灣區內部各機場的優勢互補,避免內耗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要保持適度市場競爭,避免行政或市場壟斷而降低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1、構建適度競爭的航空多樞紐系統。
在市場主體方面,以廣深港三大機場為核心,保持多市場主體競爭的格局,確保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持續提升。另一方面,政府應推動基礎設施協作和資源對接,推動廣深港三大機場的無縫對接與中轉,盡快啟動穗港深機場軌道線的建設,統一空域規劃和飛行程序,形成一體化運作的多樞紐機場系統,打造全球領先的航空樞紐。
2、成立粵港澳灣區機場管理局。
為解決利益主體及制度差異問題,借鑒新澤西港務局的模式,聯合行業管理部門、地方政府、機場等多方成立粵港澳灣區機場管理局,作為專業技術管理機構,解決行政分割問題,對各市場主體進行監管,加強對粵港澳灣區航空樞紐建設的統籌協調。
3、探索進一步開放粵港澳地區航權。
充分發揮香港以及深圳特區開放前沿的作用,利用自貿區建設的契機,借鑒海南的經驗,順應全球“天空開放”趨勢,探索在粵港澳灣區打造自由飛行區,吸引全球航空公司開辟航線。加強與軍方、國家空管局的溝通,爭取民航局空管局對粵港澳空域資源進一步開放和優化,實現空域資源的進一步釋放。
4、率先探索客貨通關便利化政策。
優化國際客貨流程,探索推行管制代理人制度,全面推行國際旅客入境144小時免簽、離境退稅等便利政策,為國際航空客貨企業及旅客提供便利。
(作者: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