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利:推動“第一國門”成為國際之門
自15日零時起,首都機場將實施24小時過境免辦邊檢手續。這是我國“第一國門”全面推動國際樞紐化戰略的又一重要舉措。就這方面的問題,首都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史博利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獨家專訪。
全球天空下的中國首都機場
記者:怎么看待首都機場告別高增長模式?
史博利:作為“第一國門”,首都機場的業務增長速度已經進入換擋期。“十二五”以來,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的增長速度逐年放緩,從2011年的6%降至2014年的2%,貨郵吞吐量增速降至1%以內。相比“十一五”期間10%的平均增速,首都機場已經由原來的高速增長模式轉型為中低速增長模式。根據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新趨勢,實現首都機場業務結構調整,尋找和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將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記者:怎么應對這一變化?
史博利:就全國民航來說,2014年前11個月,國際市場快于國內市場3.5%,中西部快于東部3.7%,支線快于干線27.9%。全國民航結構調整出現了積極變化,首都機場必須利用這一變化。按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首都機場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民航先行要求,積極拓展國際業務。2014年新增3個國際航點,加密14條國際航線,國際旅客達到2073萬人次,同比增長4.6%,國際相關中轉旅客同比增長10.9%。72小時過境免簽旅客人數超過2萬人,同比增長45%。
國際樞紐,歸根到底還要看服務
記者:治理航班晚點有什么成效?
史博利:2014年,首都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8613萬人次,完成貨郵吞吐量185萬噸,保障飛機起降58.2萬架次,未發生機場責任原因事故、事故征候和不安全事件。特別是航班放行正常率達81.2%,同比提升5.22個百分點。三季度,首都機場ACI旅客滿意度達到4.93,位居全球第三。其中81.8%的分項指標進入全球前10名。
記者:為什么反復強調服務仍是短板?
史博利:雖然已經排名世界第三,但仍有近20%的分項指標排在十名之后。突破服務短板、提升旅客服務體驗將成為我們必須打贏的攻堅戰。隨著空管與機場協同運行以及運管委非常態運行機制的建立,首都機場航班正常性有所改善。但由于空域資源和地面保障能力的限制,如何提升空地協同能力,提高資源匹配效率將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
2015年,我們要努力完成旅客吞吐量87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88.6萬噸,保障飛機起降59萬架次,確保航班放行正常率保持在80%以上,早出港放行正常率保持在85%以上。我們要開展旅客機上長時間等待專項治理工作,盡量減少旅客機上等待2小時以上航班。
國際差距才是起飛的助推力
記者:在東北亞航空樞紐競爭中,我們有什么差距?
史博利:“十二五”以來,首都機場旅客中轉比例僅維持在7%的較低水平,國際旅客占比不足25%,貨運收入占總收入比例不足1%。而周邊樞紐機場競爭日益加劇,日韓機場分流北美客源比例達到37%。與此同時,高鐵持續沖擊中短途航線,部分航線分流旅客超過了30%,這也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機制。
記者:如何提高首都機場的國際吸引力?
史博利:關注國際航線開發、吸引國際旅客,將成為首都機場新的增長點。今后,我們的新增資源全部用于國際,調整國內國際航線構成結構和客運貨運業務結構,積極推動國際樞紐化戰略;新增加密國際航班航線,提升國際旅客比例。
通過積極推動開展時刻結構優化工作,我們將爭取公務機時刻轉為正班使用,研究時刻容量提升的可行性,重點拓展蒙特利爾、奧克蘭等國際航點,國際旅客比例力爭超過25%。深入開展中轉專項優化工作,推動擴大現有通程航班范圍,T2國際轉國內通程航班取得突破,提高T1、T2樓間中轉效率。落地實施24小時過境免辦政策,創新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營銷和產品設計,開展樞紐形象宣傳,提高首都機場中轉競爭力和吸引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專訪漢華航空總裁楊建新
- 下一篇:張炳良:國家民航局支持本港機場建“三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