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機場現狀:擴建難 新機場處境更難
據路透社報道,12月11日英國政府將倫敦希思羅機場是否要建第三條跑道的決定再次推遲,這次推遲到了明年夏天。這也凸顯了歐洲在增加機場運力方面與新興國家競爭存在巨大難度。
歐洲航管組織(Eurocontrol)表示,到2035年,整個歐洲境內機場將無法容納新增的200萬架次的航班。歐盟委員會表示,運力短缺產生的經濟損失包括81.8萬人失業以及每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損失280億至520億歐元(310億至570億美元)。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在本周年內研究提升航空業的措施,但是卻由于未鼓勵成員國增加機場運力而受到批評。獨立航空分析師約翰斯特里克蘭(John Strickland)表示:“制定新政策固然是好事,但是也必須貼合實際。”
英格蘭東南部機場擴建的問題爭議了幾十年,與此相呼應的事,歐盟其他國家在這一方面的進展也非常緩慢,這不僅僅是因為當地居民對于噪音和環境考慮反對聲高漲。
德國柏林新建的勃蘭登堡國際機場機場尚未完工,由于建造過程多次施工不達標導致開放日期從起初制定的2010年推遲到最早2017年下半年。另外,2012年德國一法院對歐洲第三大機場法蘭克福機場頒布了夜間飛行禁令。該機場第四條跑道2011年才開放。
歐洲境內新機場處境也頗為艱難。西班牙著名的“幽靈”機場——卡斯特利翁機場和雷阿爾城機場在建成后并沒有吸引航空公司和乘客。前不久更是爆出丑聞——卡斯特利翁機場之所以在等待4年之后能在今年迎來其首趟商業航班,是因為它向瑞安航空承諾每年支付60萬歐元(42萬英鎊)。目前,也只有瑞安航空一家開通了飛卡斯特利翁機場的航班服務。
意大利米蘭馬爾彭薩機場2008年宣布進行一項主要的投資項目,原因是意大利航空表示由于該機場費用過高,該航空公司計劃將其運營樞紐從米蘭移到羅馬。
斯特里克蘭表示,擴建航空公司愿意服務的機場非常關鍵。這就意味著應該擴建倫敦第一大機場希思羅機場而不是第二大機場蓋特威克機場。
歐洲之外
中東和亞洲的國家都通過機場來促進貿易、投資和旅游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這些國家的政府較少受到有關環境和社會方面的困擾。正是這些困擾導致歐洲人口稠密的國家不得不放慢發展腳步。
例如,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將機場總數從2014年年底的202座增加至260座。迪拜計劃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機場,運力將達到1.6億人次。伊斯坦布爾的擁有六條跑道的新機場計劃于2017年完工,2028年的運力將達到1.5億人次。
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美國亞特蘭大機場2014年的客運量為9600萬人次。國際機場協會(ACI)歐洲分會表示,歐洲委員會應該設定歐洲范圍內整體的機場運力增長目標。ACI歐洲分會總干事奧利維爾·揚科維奇(Olivier Jankovec)表示,在歐洲之外,大部分新興國家都將機場運力當做一個經濟全球化的途徑。顯然歐洲這方面做得并不好,機場擴建很難獲得批準。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