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空中之旅:空姐必須單身(圖文)
20世紀50年代以來,坐飛機的方式改變了很多。50年代的時候,飛行之旅與現在截然不同,十分神奇。那是民用飛機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坐飛機不僅是旅行方式,更是旅行本身。乘客們為了坐飛機精心打扮,登機前排成一列拍集體照。坐在飛機上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電影明星,因為就算是電影明星也要從工資里掏出不少錢才能坐得起一次飛機。
不過也不是一切都這么美好啦。接下來我們來看看50年代的飛行之旅還有什么特別之處……
亂流會折斷乘客的脖子
早期的民用飛機用的是活塞而非噴氣引擎。所以很吵、震得厲害、遇上亂流就會瘋了一樣地亂撞,所以常常因為天氣原因被迫降落(1952年第一家民用噴氣機問世后就好多了)在50年代,加壓客艙還是個稀罕物。不著陸飛行?基本沒有——橫跨個美國都得停幾次。
腳下空間及其寬敞
沙發坐下面放腳的空間比如今要寬出3-6英寸(約7.6-15.2厘米)——50年代的經濟艙就和現在商務艙差不多。而頭等艙就和現在的賓館房間一樣寬敞。

空乘會穿塑身衣,而且有體重限制
當時飛行是超豪華體驗,而有著美腿、健談的空姐就是這場娛樂活動的一部分。一名空乘回憶,當時她所在的航空公司規定要一直穿高跟鞋——落地后才許換平底鞋。頭發不能碰到領子。一本空乘手冊中規定空姐必須單身,體重低于125磅(約56.7公斤),而且在工作期間以“高度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乘客會花5%的工資來買一張機票
50年代,芝加哥飛往菲尼克斯的來回機票要138美金,相當于現在的1168美金。去羅馬的單程機換算成現在的價錢要3000美金。
飛機餐里有龍蝦

飛機旅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市場,航空公司相互競爭,用更好的餐飲來吸引乘客。其中一家飛機上提供的“全餐”包括:湯、肉、沙拉、蔬菜和甜點。玻璃器皿和烤牛肉簡直司空見慣。
飛機上允許吸煙……而且這項規定持續了很多年
20世紀50年代,飛機上是允許吸煙的,但是航站樓里居然不讓吸煙(擔心煙頭會點燃油霧)。1988年頒布法律禁止在國內短線航班里抽煙,引來了大量的質疑與不滿。直到2000年才頒布法律規定所有從美國出發及到達美國的航班上全部禁煙。
登記后會拿到明信片
坐飛機實在是太少見了,以至于乘客們不得不將飛機上每一個瞬間記錄在明信片上,配上飛機或者飛機餐的照片,讓那些無緣坐飛機的親友們感受一下。
歷史學家Guillaume de Syon解釋說:“當時的習慣是乘客要用飛機上的時間寫明信片給地面上的親友,描述旅程的見聞。”
免費喝(很多)酒

別懷疑,這個也是在飛機上
飲酒也是飛機上頗受歡迎的娛樂方式:乘客們可以選擇酒或者無酒精飲料,常有人下飛機的時候已經酩酊大醉了。
當然,隨著乘飛機旅行不再是奢侈行業,免費又不限量的酒類也不復存在。不過在黃金時代,人們能在飛機上一杯又一杯地享受豪飲。
不需要出示身份證
70年代后期之前,乘客們登記都不需要出示身份證——保安也就粗粗地瞥一眼。起飛前30分鐘到機場就綽綽有余了,面善的人可以一路走到大門前,然后走上樓梯(不是舷梯)登機。強制安檢一直到1973年才推行。
領取行李比現在還折磨人
50年代早期,乘客必須等行李搬運工把乘客的行李都運到一個柜臺。乘客們一個接一個認領自己的行李箱,付小費給搬運工,然后拿走自己的行李。感謝傳送帶!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