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機場人旺季保障生產側記(圖文)
圖1:繁忙的候機樓
國際空港信息網2013年8月7日消息:7月份錫林浩特機場運輸生產快速增長,共保障運輸飛行536架次,同比增長7.2%;完成旅客吞吐量54297人次,同比增加25.7%;貨郵吞吐量162噸,同比增長33.3%。這一個個鮮活的數字正是錫林浩特機場人旺季保障生產的縮影。
干一行愛一行
圖2:二姐用X射線機檢查箱包
在今天,談論“干一行愛一行”仿佛有些奢侈,但是在錫林浩特機場就涌現出這樣的員工。蘇玲朵,在機場工作了21年,機場的員工都親切地叫“二姐”。7月份進入旺季以來,雷雨天氣增多,航班延誤成為家常便飯。蘇玲朵每天都堅守崗位,遇到航班延誤,她都和年輕的員工一起工作,堅持到最后一個航班落地,她一天的工作才結束。周圍的年輕人都佩服二姐的精神,說夏季航班延誤多,但二姐從不搞特殊,從始至終堅持下來。我們年輕人有時候都扛不住啊。當問到二姐工作苦不苦、累不累的時候,二姐爽快的回答道,“當然累了。但是沒有活兒干更累,有活兒干時間過得快,有時候反而也不覺得累了。干我們這一行的,時間長了工作也習慣了,也就慢慢愛上它了。”
當蘇玲朵聊到錫林浩特機場時,她說:“機場發展越來越好了,機場為員工謀福利,拉廣告、停車場收費、貨運、售票外包……種種措施都是為機場增加利潤。機場利潤增多了,員工福利才會好。”
既來之則安之
圖3:董曉鳳在值機柜臺工作
“既然選擇了就堅持到底”。董曉鳳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2010年董曉鳳來到機場,成為地面服務部的一名員工。那時候全年機場旅客吞吐量才10多萬,而今年機場定的目標是50萬。聊到旺季生產,她坦然地說:“到了運輸生產的旺季,忙是必然的。我們大家已經習慣了,現在人員比較緊張,不可能臨時增加人手。但是我們大家都比較團結,齊心協力,互相特別照顧。如果有人累了,身體不適,我們就主動替他上崗。我們對待機場的同事為自己的家人。”
圖4:張立龍在檢查機器設備
張立龍是航務保障部通信導航的一名工作人員,他來機場整整一年了。對于他來說,機場是個不錯的選擇,既然當時選擇了機場,那就安定在機場,好好在機場工作,用他的話說就是,“既來之則安之”。面對旺季生產,張立龍只說了四個字:“全力以赴!”
舍小家為大家
為了及時趕到生產一線,有人選擇以機場為家;為了確保部門在崗人員數量,有人咬牙離開了病床;為了完成旺季運輸生產,有人數月難見爹娘面;為了保障機場旺季生產,有人無怨無悔奔波忙。這就是錫林浩特機場人旺季保障生產的選擇。
圖5:秦麗萍用電腦分析數據
秦麗萍也是機場的一名老員工了,她對機場這份工作是這樣認為的,“機場是個累人的工作,尤其是生產旺季,加班熬夜都在所難免,晚上12點下班算是好的了,經常工作20多個小時。所以選擇這份工作,必須有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必須有家人的支持。有時候第一天6點上班,第二天凌晨3,4點才下班,回家特別累,沒有太多的精力再陪孩子,再出去和朋友聚會。”像秦麗萍這種情況的機場員工還有很多,他們大多嘴上說累,但實際行動證明累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
這就是錫林浩特機場普通員工的真實寫照。要是說他們做了多么驚天動地的壯舉,倒也沒有,他們更沒有可歌可泣的偉業,他們只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少一些私心雜念,多一些陽光純粹,長年累月地敢于做一個螺絲釘,于是他們被人仰望、受人尊敬。
錫林浩特有最藍的天,最白的云,最清的風,最綠的草,有最獨特的風情,也有最可愛可敬的錫林浩特機場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