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航女飛:如果她們的夢想是飛翔
編者按:
她們英姿颯爽,以非同尋常的女性力飛行于云端之上;
她們睿智利落,從未想過要低頭,向著夢想一路進發;
她們有著男性剛毅的品質,也擁有著細膩溫柔的女人心。
獨立、執著、堅韌、勤奮、責任,這是她們獨特的魅力。
飛行是夢想,更是光榮;飛行是勤奮,更是責任。她們懂得飛行的意義,更愿意為這意義付出自己。
我們高興看到女性力量在航空業的綻放,我們更欣喜青島航空擁有她們,讓龐大的機械也泛出柔美的光來。
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她們走過來,于是一路走一路花開。
最美的三月,請跟我們一起走進青島航空,走進青島航空女飛行員范媛媛、劉曦、王瓊的世界。本專題將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講述她們的夢想,她們的責任,還有她們藍天之外的精彩人生。
光榮與夢想
中國飛行員的歷史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女飛的加入,卻僅有60多年的歷史。1951年,中國空軍招收了第一批女飛行員,打破了飛行員職業“零女性”的傳統。而民航2003年,民航領域女飛的首次“破冰”,以及隨后各大航空公司向女飛拋出的橄欖枝,成為劉曦、范媛媛、王瓊后來加入民航飛行員領域的契機。
“為什么會選擇飛行員這個行業?”這幾乎是所有女性飛行員都會被問及的問題,對于此,王瓊、范媛媛和劉曦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范媛媛
“人生嘛,總要有一些改變和挑戰。”范媛媛說。這位“半路出家”的女飛行員,在西安交通大學國貿專業畢業后轉投飛行專業。“我是2012年改的飛行,既有機緣巧合,也有家庭的影響,因為父母都在海軍飛行學院,我是看著飛機長大的。當時民航沒有自費生,也沒有女性學飛行的,所以最開始沒有這樣的想法,后來慢慢的聽到這樣的消息,就自費學習了飛行。”如此輕描淡寫的背后,是范媛媛對于飛行的義無反顧。父母職業的關系,范媛媛的學飛之路并不順暢。考慮到父母可能根本不會同意自己的舉動,范媛媛將工作辭了,完成了體檢,找到了航校,交上了第一筆學費,將所有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處理完畢,才向父母“攤了牌”,頗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我是屬于比較固執的人,如果遇到困難之后想到還有退路的話,說不定我就退下來了,把后路斬斷,沒有退路,就只能往前走了。”經過兩年的嚴格訓練,順利地從飛行學員成為青島航空的一名飛行員。
與范媛媛不同,王瓊加入飛行員行業更多的是因為逐夢。深受飛行員父親的影響,王瓊的心中早就種下了飛行的種子。“我從小就喜歡飛行,因為父親是飛行員,所以對這一行了解可能比其他孩子多一些,當然也有誤區,就是小時候覺得飛行員天天出去飛好自在,等自己做了飛行員才知道這一行的辛苦。”而這也是父親反對她飛行的原因。“父親那一輩的飛行員太辛苦,想女兒安安穩穩找個‘接地氣’的職業。而我從小有飛行的執愿,高中的時候瞞著父親去參加空軍的招飛,體檢雖然過了,但父親沒同意,最后上了一個民航口隸屬的學校。在大學期間也沒有放棄當飛行員的愿望,后來蔚藍招飛,體檢也過關后,父親也就沒有阻攔。但他也囑托中途出現任何問題都別找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王瓊笑著說。
劉曦
俊秀的面孔、白皙的皮膚、大大的眼睛,如果不是那身飛行員制服,眼前的劉曦很容易被認為是一個“軟妹子”,但她舉手投足之間的利落與颯爽,卻是飛行員獨有的、一種從骨子里透出的沉穩。“舞蹈專業我學習了多年,后來又進了廣告行業工作了10年,但內心一直對飛行有向往,2012年的時候恰逢海南航空學校招飛,便想去試一試,幸運的是一切順利過關,就一直走到了今天。”
不一樣的過程,一樣的結果。她們靠著自己對于飛行的向往與執著,一路走了過來。“其實跟性格有關系吧。沒有困難的事兒就太普遍了,沒什么成就感,正因為飛行員之路困難重重,才有一定的成就感。”范媛媛的回答很霸氣。
稀少與珍貴
在長期以男性為主流的飛行員行業里,女性飛行員想要占據一席之地并非易事。在青島航空109名飛行員當中,女性飛行員僅有5名,占比約為5%,而這個數據比民航業的平均數據100:3已經要高了。
《中國民航駕駛員發展年度報告》(2014年版)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國民航駕駛員有效執照總數為39881本,而女性駕駛員執照數量為449本,占比僅為1.1%,而這其中,不乏飛行愛好者、直升機等小型飛機執照,真正擁有民航客機執照并在冊的女性飛行員,更是為數不多。據媒體報道,2012年底,全國民航女飛在冊人數僅為266人,約占全國總飛行人數的0.85%,近幾年雖有增長之勢,但女飛行員的稀缺仍然是民航業的普遍態勢。
劉曦
論及原因,女性生理結構或許算是其中之一。“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劉曦說,“女性在力量上,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反應能力等,跟男性相比都有差距。”最早要成為商業客機飛行員,對身高和體能上都有諸多硬性要求,由于女性通常比男性矮,許多女性在申請時就已經被淘汰。但是近幾年,國際女性飛行員組織稱,現在這些要求已經基本上不存在,唯一的要求是飛行員要通過模擬飛行器的測試。
如果說生理上的不同是造成女性飛行員少的客觀原因,中國女飛起步較晚以及傳統的男女觀念則是主觀上的原因。
在我國,男性飛行員的出現是在20世紀30年代,那時候的飛行員基本上是空軍的士兵,更多的是參與戰斗,此時女性飛行員的數量為零。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初,我國開始著手培養第一批女性飛行員,而她們也都在空軍服役,直至20世紀80年代后,才逐漸有部分空軍飛行員轉入民航業。
王瓊
直到進入21世紀,中國民航才有了自己內部培養的女性飛行員。2003年,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招收了第一批女性飛行員。相比男性飛行員近乎百年的歷史,女性飛行員起步較晚,這是其數量稀缺的另一大原因。近幾年,隨著傳統觀念的不斷變遷,以及飛機系統的日益先進,相信未來終有一天,女性將不再是飛行員行列中的特殊集體,而會成為真正撐起“半邊天”的一股力量。
挑戰與堅持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飛行員是一份光鮮的職業,他們每日翱翔藍天,準確而瀟灑地完成飛機起落的每一個動作,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職業艱辛。而女性飛行員,飛向藍天的每一個步驟卻不只有艷羨,更有挑剔。因為是女飛,每一個細節的失誤都會被放大,成為旁人眼中“女性不適合飛行”這一刻板印象的又一佐證。
青島航空的三名女飛——范媛媛、王瓊、劉曦,用自己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改變著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女飛的傳統印象。
王瓊
要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體檢是她們需要邁過的第一道坎兒。三天的集中體檢,多達幾十項的身體素質檢查,只要有一項不合格,便會立即淘汰。飛行員的體檢可謂苛刻至極。
體檢關通過之后,也并非意味著萬事順利。對于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劉曦而言,困難的是舍下兩個幼兒的學飛之路。
從聚光燈下的舞蹈到萬里天空中飛行,劉曦面對的轉變非常大。“我跟別人不太一樣,我要放棄從事了10年的行業,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如果不是念念不忘的飛行夢,要劉曦放棄10年的專業應該是很困難的事情。而對于她而言,最困難的還是想念孩子和學習壓力的雙重夾擊。
范媛媛
“當時我的女兒很小,才9個多月,兒子也才5歲多。我要離開他們去外地學習,要在很短的時間接觸、學習、完全理解并且完全明白對于我來說很陌生的知識,其實是很有壓力的。”劉曦說。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里,除了讀書,劉曦幾乎每天都以淚洗面,如若不是對飛行的信仰和熱愛,旁人永遠無法理解——一個母親舍下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去外地學習陌生的課程,去適應陌生的環境,這是為了什么?對于這個選擇,劉曦有自己的解讀,“我希望他們能看見一個能夠學習、愿意學習、也在為自己努力,能夠給自己創造一片空間的媽媽。我希望給我的孩子做一個榜樣,這也是我放棄多年從事的專業,選擇重新開始的一個動力。”
從飛行學員到正式的飛行員,每一位女飛行員與男性一樣經過同樣的標準要求,而最為不易的,是要兼顧家庭和飛行。而她們從未想過要放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只因為她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完成這個“挑戰”后的滿足和自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