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機場貨運量全國第八 產業集群價值凸顯

航空經濟,其根本屬性是國際化。主打航空經濟的鄭州航空港區,選擇了一條獨有的“貨運優先、以貨帶客”的發展模式。在航空港區3周歲的日子里,回望過去,這一戰略已經讓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躍居全國第八的位置。鄭州機場的繁榮,實際上也反映出航空港區圍繞航空經濟所打造的一個個產業集群正在發揮作用。
【飛友】
747以前是稀罕貨 如今司空見慣
在每個有機場的城市,都有一群飛友,拍飛機是他們共同的興趣。
現在還是學生的靳晰是鄭州飛友會的成員。2014年9月第一次拍飛機以來,鄭州機場給他留下的印象是,貨運機越來越多。靳晰說,第一次拍飛機時,他在跑道邊守了一個下午,只看到一架747貨機。747是世界上最大的貨機,本身就是稀罕貨。但到了2015年,這種情況變了。
“2015年拍到的更多,有阿特拉斯、東航、國航、空橋、華航、國泰等航空公司的747貨機。”靳晰說,去年最多的一次一天拍到了5架747貨機。
【數字】
日均貨運吞吐量兩年時間增長400噸
747貨機多了,說明鄭州機場的貨運吞吐量增加了。到底增加了多少?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1年,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102,802.6噸,首次突破10萬噸大關,同比增長19.82%。
2012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51,193.5噸,同比增長47.07%。
2013年,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255,712.8噸,同比增長69.13%。
2014年,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370,420.8噸,同比增長44.86%。
2015年,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403,339噸,同比增長8.89%。
【基礎】
全貨運國際航線鄭州是內陸第一
貨航多了,自然是貨主多了。
目前,鄭州機場的新塔臺、新航站樓、新跑道都已投用。起落效率提升的同時,4F級的跑道也保證了鄭州能承載更大體量的機型。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鄭州機場所在的鄭州航空港區引進了UPS、普洛斯、順豐、中國郵政等多家企業,“鄭州—盧森堡”航空雙樞紐戰略也成功實施。當前,鄭州機場開通航線171條,其中全貨運國際航線30條,位居內陸第一,基本形成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同時,開通了45個卡車航班,蘇州、無錫、西安、太原、天津等地貨物從鄭州機場進出,外省貨物已占鄭州機場貨運量的50%以上。
2015年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達到40.3萬噸,居全國第8位,并且出現了國際貨運量超過國內,全貨機承運量超過客機腹艙,進出港貨物基本持平的局面,內陸國際航空物流樞紐地位初步確立。
【動力】
新興產業快速集聚為貨運增長提供充足動能
目前,航空港區的新興產業實現了快速集聚,一大批業界翹楚都已在航空港區布局。

精密機械產業集群
友嘉精密機械、穆尼飛機、天邁科技等多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友嘉是當今世界唯一可以制造“八軸十三連橫”精密機床的企業,代表著當今最高水平。
大宗商品產業集群
興瑞大宗商品產業園、黃河國際貿易大宗商品產業園等多個項目入駐。其中,興瑞大宗商品產業園已累計完成營業額超過300億元。
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唯品會、京東國際等52家電商企業與7家支付企業入駐。
航空物流產業集群
目前編制完成了物流產業發展規劃,申報成為國家示范物流園區、海峽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試點基地。已有UPS、FedEx、俄羅斯空橋等航空物流企業相繼入駐。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新澤概念生物制劑產業園等5個項目已于2015年12月開工,預計項目建成后年銷售額可達50億元。
全球智能終端生產基地
航空港區已引進手機企業121家,2015年手機產量2.02億部,約占全球手機供貨量的七分之一。
【口岸】
內陸對外開放門戶雛形顯現
國際貨物進出,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口岸通關。
2015年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40.3萬噸,已經躍居全國第8。據了解,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2011年11月封關運行以來,業務量快速增加,進出口總額2015年躍升至490億美元。而且,其業務范圍已從單一的保稅加工拓展到保稅交易、保稅展示、保稅研發等。輻射范圍已從鄭州拓展到全國,現已成為蘋果中國市場分撥中心。
河南電子口岸中心將河南與全國關區連在一起,已建成投用肉類、活體、水產品、鮮切花、鮮果等多個口岸,成為內陸特種商品進出主要口岸。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所銷售的美洲楊梅等鮮果和進口海鮮都是從航空港區分撥過去的。
目前,航空港區在建的有食品、藥品、醫療器械、郵政等口岸,植物種苗等口岸正在申報,已形成了內陸地區最完善的口岸體系。此外,航空港區還構建起了與沿海相當、與國際接軌的對外開放口岸體系,內陸對外開放門戶雛形顯現。
(來源:河南商報)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