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振江:“雙機場”格局將更好地提升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
9月23日,北京市副市長 隋振江在第五屆北京全球友好機場總裁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他就首都機場發展對北京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意義談了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是北京的發展離不開大型國際空港的重要支撐。首都機場的發展印證了北京城市發展的現代化的進程。首都國際機場自1958年投入使用以來,一直都是北京市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也是令北京驕傲的現代化標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2008年奧運期間投入使用3號航站樓以來,首都機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2015年,首都機場年客運吞吐量超過8900萬人次,連續5年獲得亞太區最佳機場獎項;2015年京津冀區域機場吞吐量達1.15億人次,占全國的12.63%,其中首都機場占全國的近10%。作為區域內航空交通的重要樞紐,首都國際機場是北京市“對外交往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與保障。通過首都機場,北京市與世界100多個重要城市保持了密切的聯系。目前,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北京新機場正在抓緊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建成通航,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7200萬人次。“雙機場”格局將為北京更好地提升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進一步增加國際航線資源創造良好條件,更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創造一個新的合作平臺。
二是首都核心功能的強化有利于打造國際一流空港。按照中央對北京的功能定位,首都的核心功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強化國際交往功能、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是北京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一系列頂級國際會議、重大國事活動、重要國際賽事或落戶北京,或在北京舉辦,北京已進入全面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新階段。僅2009年至2014年,北京共舉辦符合ICCA標準的國際會議達623個,占全國總量的34%。如此多的國際國內交往將極大地促進空港的發展。我們相信,隨著首都核心功能的不斷強化,必將進一步提升首都國際空港建設的水平。
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空港及區域城市群的融合發展,為首都和京津冀航空經濟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航空經濟是21世紀的新興支柱產業。近年來,北京依托首都國際機場大力發展航空物流、通用航空、旅游會展、高檔商務、科技創新等現代服務業,順義臨空經濟區2015年實現增加值近千億元。目前,我們正在跨河北北京兩地建設新機場,也正在會同河北同步規劃建設190平方公里的臨空經濟區,臨空經濟的規劃也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批準,這將為區域內聚集國際航空企業創造良好氛圍。按照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北京將地跨京冀的臨空經濟區作為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引導存量和增量服務資源在區域合理布局,推動更大范圍內的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差異定位、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我們相信,交通一體化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必將促進我們融入全球經濟。
隋振江表示,以北京全球友好機場總裁論壇為基礎,通過國際同行間的深入交流,將對亞太及世界航空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益處,也將給機場所在的城市和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也寄望本次論壇為我們北京服務好首都國際航空港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