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增加殘疾人乘機人數“說開來
近日,據《京華時報》報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航空部門已經著手分析每年乘坐飛機出行的殘疾人人數。明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將配合民航局修訂《殘疾人航空運輸辦法》。屆時,殘疾人限乘人數有望增加。
目前,《殘疾人航空運輸辦法》對無人陪伴但需要他人協助的殘疾人乘機人數作出了限定:航班座位數為51個~100個時,不得超過2名(含2名);航班座位數為101個~200個時,不得超過4名(含4名);航班座位數為201個~400個時,不得超過6名(含6名);航班座位數為400個以上時,不得超過8名(含8名)。載運殘疾人數超過上述規定時,應按11的比例增加陪伴人員,但殘疾人人數最多不得超過上述規定的1倍;載運殘疾人團體時,在增加陪伴人員的前提下,承運人應采取相應措施,可酌情增加殘疾人乘機人數。
在嚴格、明確的規定下,殘疾人如果希望乘坐飛機出行勢必要提前訂購機票,以防航班的所載殘疾人人數達到了限額,無法成行。加之一些殘疾人需要使用機上的醫用氧氣、窄型輪椅,或托運電動輪椅,所以在乘機前還要在一定時間內向所乘坐的航空公司提出申請。
種種的限制條件使得殘疾人乘機并不那么簡單,有時候殘疾人感到能乘坐上飛機靠的是運氣。然而,運氣就像“赤壁之戰”中的東南風,并不是時時都有的。當急需乘機的殘疾人遇上運氣不佳時,往往沖突就產生了。
為了確保運輸安全,航空公司會嚴格按照《殘疾人航空運輸辦法》的規定限制每個航班的殘疾人人數。有些旅客可能不理解,認為不就多一兩個人嗎,能有什么安全隱患?航空公司需要那么長的時間做準備嗎?無論工作人員作何解釋,經常被誤認為是為避免運輸麻煩而假借的推托之詞。因此,由于殘疾人不滿航空公司拒載而引發沖突的新聞會時不時地出現在各大媒體上。這種沖突的出現,并沒有解決讓殘疾人享受乘機便捷出行的問題,但卻為航空公司的形象遮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如果民航放松了殘疾人限乘人數,無疑將會有助于解決現有的商旅沖突問題,也能更好地滿足殘疾人隨時乘機的需求。
然而,一旦殘疾人乘機人數增加,對航空公司在設施和服務上的保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其方便、輕松地上下飛機,如何保證殘疾人旅客在乘機過程中的安全,如何在殘疾人提出乘機申請時,能快速地做好一切準備,都需要航空公司更精細的工作安排,甚至在工作方式上進行一些調整。
此外,增加殘疾人乘機人數可能帶來一定的安全問題。例如,殘疾人所攜帶的輔助性工具有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的武器。去年6月29日,新疆和田發生的不法分子用金屬拐杖劫機事件讓許多人仍記憶猶新。如何保證客航安全?是否通過加大客艙安全的檢查力度,增加安全人員的配比就可實現?是否還需采取其他措施?這仍需要航空公司進一步研究和論證。
同樣,增加殘疾人乘機人數必然給機場地服、安檢、保障等部門帶來一定的挑戰。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眾多部門之間如何進行高效地協調,設備設施是否能滿足需求,也是民航需要考慮的問題。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