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航貨運:貨運“鐵軍”是如何煉成的
1994年,孕育已久的山東航空公司在齊魯大地誕生,如今,厚道山航即將飛過25載璀璨航跡,在這其中有著無數位山航人的辛勤付出。
其中,山航貨運的發展有目共睹,從當初每天只有一二百公斤的貨物到如今每天450噸,最高峰日700噸,山航貨運不論從軟件還是硬件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筆者找到了3位山航貨運發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感受山航貨運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
張峰:從“純手工”到“電子化”
“這些年來,我們山航貨運變化太大了!”說話的這位名叫張峰,他是山航貨運部質量控制單元的經理。今年已經是張峰來到山航貨運部工作的第23個年頭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感恩自己能夠與公司一同成長。”
1994年山東航空公司在齊魯大地孕育而生,1996年張峰來到山航貨運,開啟了自己的山航貨運路。
張峰之所以感嘆山航貨運部的變化很大,主要源于他二十多年的貨運工作經歷。“貨運部很多的崗位我都干活(過),也去過青島、煙臺、廈門駐外多年。”張峰說他當年進入貨運部時就像是一張白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學起。“以前我們沒有系統,開單都是純手工。”張峰說。剛開始接觸開單工作時,對他嚴格要求的師父總是嫌他開的單不夠“完美”。
有一位嚴格要求的師父對當時的張峰來說是一件“苦惱”的事情,開單這一件工作就讓張峰反反復復做了很多遍,但就是這一遍又一遍的開單,讓后來的他在不知不覺中開的單越來越好。
“嚴師出高徒”,進入貨運部沒多久,張峰工作就變得得心應手了。“現在我們都是用系統開單,實現了“電子化”工作,早已沒有了手工開單,但那對我來說仍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僅僅是開單這一項工作,師父傳遞給我的是對工作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是對自己工作的一種責任與擔當。”張峰說。這對他之后對安全、服務、營銷、運行等方面的理念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005年開始,張峰開啟了駐外生涯,青島、煙臺、廈門,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這其中,2007年去廈門參與山航廈門分公司籌建的1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9年,山航首個省外分公司廈門分公司成立。
而在此之前的籌建期,有許許多多為山航人參與,張峰作為貨運部的一員也參與了廈門分公司的籌建。“當時我們去廈門的貨運同事只有幾個人。”張峰回憶說。在廈門的一年時間里,他在保障航班的生產運行與貨運銷售工作的同時也要抽時間去跑各類運營的手續。
都說“萬事開頭難”,想要成立一家分公司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提前籌劃,很多涉及到貨運的手續都是張峰與同事們一步一步跑出來的。“那段時間真的是很忙碌,但大家勁往一處使,心里想的都是盡快完成工作,爭取為分公司成立盡一份力量。”張峰說。
房學鋒:“鐵軍”精神
比張峰晚一年進入山航貨運部的房學鋒也算的上是山航貨運發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當時的工作條件比現在艱苦多了。”房學鋒說,當年他們還沒有宿舍,工作晚了他們就睡在倉庫里,同事之間更像是一起戰斗的“戰友”。“條件雖然艱苦,但那就是那個年代的特點,如今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我們山航也即將走過25年飛翔之路,我們貨運部也越來越壯大。”房學鋒說。隨著貨運部的發展,他們不只是工作環境好了、人員多了,在制度的建設、技術的革新以及設備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首先是運行流程上,房學鋒用他自己親身的經歷驗證了管理制度及運行流程的進步。“從問師父怎么做到問手冊怎么做。”房學鋒告訴筆者,隨著機隊規模的不斷壯大,安全、服務、運行、效益等方面涉及的細節也越來越多,貨運部在人員管理與培養上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培養“手冊員工”是貨運部規范化管理的一個重要措施,從“粗放型”到“精細化”的管理模式轉變讓貨運部的員工工作更加標準化。
“以前我們貨運工作主要靠對講機,如今我們更多的是依靠系統來工作。”房學鋒告訴筆者,從當年的“純手工”到如今的“電子化”,技術的革新對提升貨運工作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房學鋒告訴筆者,如今在內場他們有很多“酷炫”的特種車輛,擺渡車、牽引車、傳送帶車等等,設備的提升讓外場的貨運員工節省了大量的“體力”。“以前機場規模小的時候我們沒有擺渡車還可以走路去保障航班,但隨著機場規模的擴大,走路很難滿足工作需求了。”房學鋒說。2013 年,山航貨運部在濟南機場等配備了內場員工擺渡車,從“兩條腿”到“四個輪子”,這也是山航貨運發展的一次見證。
在山航,貨運部有著“鐵軍”的稱號。2003年非典期間,山航把飛機進行了臨時的“客改貨”,從運輸旅客變成了運輸物資。房學鋒全程參與了2003年的非典保障工作,當時房學鋒胳膊摔壞了,他就打著繃帶去現場工作。現場所有貨運人都加班加點的忙碌著,一件件的物資在這群“鐵軍”的手中傳遞,從早上四五點鐘一直忙到凌晨,一架飛機平均15噸的物資完全靠他們手工裝卸,一天下來幾乎每個人都累到癱在地上,可他們沒有絲毫的抱怨。“當時大家心里想的全是盡快讓物資送到需要的人手里,等工作結束了才會感覺到疲憊。”房學鋒說。
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貨運部的“鐵軍”們白天保障客運航班,到了晚上保障救災物資的運輸。“那段時間幾乎是通宵保障,那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房學鋒說。
李艷:“從客戶的角度出發”
李艷是山航貨運部最早的一批員工,也是當時少有的“女貨運人”,令筆者沒有想到的是,李艷就是張峰口中的那位“嚴厲的師父”,同時她也是房學鋒的師父。“我進公司比他們都早一些,當時整個貨運部一共只有20幾個人,所有的貨運崗位我幾乎都做過,后來進貨運部的同事都會找我們學習。”李艷說。
“身兼數職”是最早的山航貨運人的特點,人少崗位又多,他們只能每個人兼著幾個崗位。“我記得當時忙的時候前臺就只有我一個人,有客戶來提貨我只能先去倉庫。”李艷說。如今,僅她負責的倉庫運行與營業室就有50多人。“隊伍壯大了,我們工作起來也規范多了。”李艷說。
回憶起這些年來的經歷,李艷說仿佛就像做夢一樣,很多場景都歷歷在目,就像是昨天一樣。
李艷告訴筆者,她剛工作不久,有一次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造成了客戶對她的投訴。“那是我第一次被投訴,因為客戶的貨被代理提走,沒有及時跟客戶溝通導致客戶自己白跑了一趟。”李艷說。正是那一次的投訴,讓她明白了很多道理。“貨運工作遠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很多細節需要我們考慮到,要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李艷說。從那之后,她變得更加細心、耐心。
說起自己“帶徒弟”這件事,李艷說她鼓勵新員工多去現場看,不懂就要問。“張峰以前確實是打單不夠好,那時候我就多敲打他,讓他多練習,畢竟熟能生巧嘛!”李艷說。剛開始可能很多新員工會對她有不滿,但工作久了他們都能明白李艷的良苦用心。“良好的工作習慣養成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好習慣就不容易出現工作差錯。”張峰說。
“目前我們正在研發全新的貨運系統,新的系統有望實現更多的內容,很多自助服務可以讓客戶自由操作。”李艷說。
看著如今越來越壯大的貨運隊伍,李艷、張峰、房學鋒等一批批老貨運人充滿了信心……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哈爾濱機場:伸展開放的翅膀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