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臨空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任何交通運輸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都將對人類的經濟增長、社會變遷和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蒸汽機和鐵路技術的變革導致鐵路沿線“煤鐵復合型經濟”的興起;航海技術的成熟導致沿海、沿江地區“臨海經濟”的繁榮;航空運輸的普及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導致機場附近“臨空經濟”的大發展。
臨空經濟作為以大型機場為依托,通過直接服務于航空運輸業以及集聚相關產業,在空港以及空港周邊實現經濟集聚的一種新興區域經濟模式,有著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產生的經濟效益和增加的就業量是巨大的。
經過20多年尤其是近1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臨空經濟初具規模,在一些核心城市初步形成了臨空經濟集聚區,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
北京順義區是我國臨空經濟的先發地區。目前已形成以航空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等為代表的臨空產業群,集聚了松下、空中客車等3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和80余家跨國企業,其中航空相關企業達到170余家。
上海浦東臨空經濟區包括航空工業服務帶、城市型高科技產業區、農業生態平衡帶、中高檔居住區、航空城中心區和旅游觀光區六大板塊,具備了產業功能、商貿功能、旅游功能、辦公、科研和會展功能。
廣州市花都區圍繞新白云國際機場,規劃了華南地區最大的航空物流中心、機場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機場西南部7平方公里~8平方公里的機場商務區,其中美國聯邦快遞公司已將新的亞太快件轉運中心設在新白云國際機場。
深圳的臨空經濟區以航空物流業為主要特色,深圳機場物流園區總用地面積達150多萬平方米,定位是建成面向全國的高科技新產品開發、生產的配送中心,形成依托華南,連接東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輻射中國內地的國外、國內航空物流網絡,使深圳機場成為中國四大航空貨運中心之一、區域性航空貨運樞紐港以及航空物流園區示范基地。
此外,重慶市渝北區制定了建設航空城的規劃,成都雙流縣依托雙流國際機場實現了迅速發展目標,天津濱海新區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打造“海陸空”一體化的物流和產業發展的目標,武漢、西安、沈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也都有依托機場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計劃。可以預見,圍繞大中型機場發展起來的臨空經濟將成為我國城市經濟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今后,我國臨空經濟將進入快速發展期。第一,民航業的快速發展為臨空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民航業始終保持著持續、強勁、快速的發展態勢,民航客運量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0%,這在世界民航史上都是罕見的。預計未來10年,我國民航業仍將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到2020年實現由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的轉變。
第二,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為臨空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臨空經濟是一種需要經濟縱深和經濟腹地的經濟模式,它的產業驅動力來自兩條鏈條的合力,一個是機場產業鏈,一個是區域經濟鏈。缺少了機場資源的產業開發,就難以形成臨空經濟的內核;而少了經濟腹地的產業支持和布局,所謂的航空經濟就很容易成為一座“經濟孤島”,發展舉步維艱。在這種“果核型”的模式下,外圍經濟規模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發展的持久力和突破力。我國連續30年保持10%的高速增長,有著巨大的經濟總量和發展潛力,這必將讓臨空經濟的發展一起步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臨空經濟包裹了一個堅實、厚重的“外殼”。另外,我國作為世界制造工廠,有著系統的產業體系和雄厚的產業基礎,這必將讓臨空經濟區域的產業發展根基扎實,跳出“經濟孤島”的惡性怪圈。
第三,臨空經濟與科學發展理念相契合,有著先天的政策優勢。臨空經濟的發展要求在區域和產業上推行兩個轉移,也就是說,在空間上由城區向遠郊區縣的轉移,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向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三高”產業轉移。這與科學發展觀中“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理念,以及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切實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大力發展臨空經濟,不僅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還有助于實現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具有先天的政策優勢。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