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急救擬發展航空救援 首個醫院停機坪年底投用
高速路上多車連環相撞,現場交通亂作一團,等待救援的傷者痛得滿頭大汗……“轟隆轟隆”響起的直升機螺旋槳盤旋聲,成為解除焦躁情緒的終結者——這樣的場景,未來將在成都成為現實。
昨日,中歐應急管理合作項目成都試點工作坊主題活動,在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舉行。記者從活動上獲悉,預計成都今年內將出臺《救災志愿者管理辦法》,未來3-5年內發展航空救援。航空救援可能成為成都應急救援的一個新方向。
航空救援 成都尚處空白
2013年,成都成為中歐應急管理合作項目試點城市,開展為期兩年的“志愿者隊伍建設”及“社區應急能力建設”試點工作。市衛計委衛生應急辦公室處長劉益民說,通過合作項目,歐洲專家已對成都100多位志愿者展開專項培訓;未來這部分人將作為培訓師對其他志愿者進行培訓。相關部門正在制訂《救災志愿者管理辦法》并計劃年內出臺,從而幫助志愿者在大型突發事件中更為科學地發揮作用。另外,去年成都10個社區已率先通過試點項目,進行應急能力建設,今年試點社區范圍將進一步擴大至42個。
劉益民說,歐洲很多國家和中國部分先進地區已有成熟的航空救援,而這對成都急救來說尚屬空白,“不過從實際需求來看,航空救援必然成為發展方向,可能需要3-5年時間。”
航空救援 轉運速度占優
對于航空救援模式,成都部分醫療機構已經看到其發展前景,有的甚至提前作了規劃。例如,成都軍區總醫院新大樓停機坪就將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屆時,這家醫院將成為成都地區首家擁有樓頂停機坪的醫院。該院院長高國民表示,直升機轉運患者傷員速度、數量上都占優勢,平均速度快過救護車3倍,一次性轉運傷病員多4倍;安全性方面,對于手腿骨折、腰椎受傷等傷患,直升機能更好地避免轉運途中遭遇二次傷害。
“一些地面交通的尷尬,確實容易延誤救援時間,新的急救方式有它發展的必要性。”市三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項濤舉例說,高速路一旦發生大型車禍,救護車很難到達現場,如果用直升機轉運傷員,那就具有明顯的優勢。鑒于航空救援的現實需求,兩年前,市三醫院就啟動了相應的發展計劃。除人員培訓建立了救援小分隊外,還進行了包括適用于這種救援方式的設備配置,例如適合機艙空間的擔架等。
航空救援 日常養護很貴
毋庸諱言,航空救援在一定狀況下優勢明顯,但真正啟用仍存有難點。“人員和設備配備比較容易解決,關鍵是場地和飛機的日常養護。”項濤說,目前航空救援需求量相對較少,難以維系對場地和飛機的養護花費。鑒于此,該院首先考慮與一些民用航空公司展開合作,并計劃在今年進行首次航空救援演練。“不過航線的申報和停機坪點位選擇比較麻煩。”項濤說,按照規定,非緊急或特殊情況下,這類民用飛機不能擅自進入市區范圍,“只有進一步協調,看能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