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無人機火爆背后的冷思考
鄭州一小區物業公司保安正在操作無人航拍機對小區進行空中巡邏。(楊正華/CFP)
從越來越多真人秀采用無人機航拍到亞馬遜公司首推無人機投遞包裹,再到前不久新華社宣布組建無人機新聞采編隊伍……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換個角度看世界”、“360度無視覺死角”等民用無人機的玩法被不斷翻新,逐漸飛入大眾視野,備受各行各業關注。
一直以來,因為技術和成本的門檻,航空產業向來是離普通民眾最遠的領域。但自從2014年進入了公眾視野以來,無人機一直保持著超高的關注度,并且成為了從專業到民用轉化最快的科技產品之一。
打開淘寶首頁輸入“無人機”,相關搜索達3.89萬個,價格從幾百元到數萬元不等。其中“無人機航拍器”按銷量排名,單店最多一個月能賣出3000多件。
2015年將是中國的無人機“元年” 如今已成為業界共識。公開數據顯示,進入2015年,在中國電子信息產品總出口額同比下降0.5%的大背景下,前5個月,由深圳口岸出口的民用消費級無人機卻增長至16萬臺,貨值達到7.5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69倍和55倍。
然而,隨著無人機市場的火爆,如何保持民用無人機市場長久、持續、健康發展是擺在無人機生產商、市場投資者和行業監管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題。
微型電機制造業的下一片“藍海”
隨著谷歌、Facebook、亞馬遜都先后公布了自己的無人機計劃,今年以來,GoPro和索尼也高調宣布進入無人機市場。無論是跟風還是作為科技儲備,世界科技巨頭幾乎都有自己的無人機項目。而支撐這些科技巨頭涉足無人機產業的動力,是這個預計2023年市場價值將達115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由EVTank研究機構發布的《2015年度民用無人機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無人機在2014年完成了大約39萬架的銷量,其中民用無人機占到96%。EVTank預計,2015年民用無人機市場將保持同比50%的增長。
在此背景下,國內一些傳統的微型電機制造企業開始紛紛轉戰無人機市場。目前保守估計已經有近300~500家企業進入了無人電機制造市場。在他們看來,民用無人機市場的走俏,有力帶動了無人機電機市場迅速擴大,微型電機市場下一片“藍海”已經出現。
“我們看好無人機市場的前景。”深圳市群汐電子有限公司就是從制造普通電機轉型到制造無人機專用電機的成功案例,該公司的經理胡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 2013年轉型以來,2014年年銷售額同比增長了兩成以上,今年以來更是增長迅速,現在一個月的銷售額差不多跟前一年的銷售額持平,預計未來兩三年還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無人機+產業”融合應運而生
在國內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民用無人機在物流、餐飲、保險查勘等新領域的嘗試應用紛紛出現,海外新科技巨頭也開始涉足無人機的應用和開發。
Facebook日前宣布,第一架完整的無人機已制造完成,其翼展達到了波音737的水平,將向全球最偏遠的地區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
種種跡象顯示,‘無人機+行業’應用將是無人機未來真正的剛需。有專家分析指出,從專業級市場上來看,未來無人機的應用將會出現更多的細分領域,在與多行業實現緊密融合后,無人機專業級市場將會迎來收益爆發期。
與此同時,專業級的無人機消費市場還會迎來更多的創新應用。如在數據的挖掘上,在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應用上,通過對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服務將形成大數據為企業的發展和決策作出必要的支持。
有業內人士預計,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突破,國內無人機市場將快速增長。在航空裝備無人化、小型化和智能化的趨勢下,未來20年我國民用無人機需求有望達到460億元。
民用無人機管理盲點日益凸顯
在民用無人機市場坐擁廣闊前景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安全隱患也逐漸顯現。各地頻頻曝出的因無人機操控失誤引起的墜機事件,不僅引發了航空領域管制的話題,也對其安全性提出挑戰。
2013年12月29日,北京首都機場以東空域,一架無人機飛行致使十余個航班延遲起飛,兩個航班緊急實施空中避讓。事后,放飛無人機的4名當事人,涉嫌“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起訴。
據了解,目前,我國低空領域尚未對民用航空器開放,對民用無人機管理,多是參照2013年11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辦法》。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該辦法的出臺當初主要是針對航模的管理,不允許飛行器攜帶拍攝設備。 然而,近年來,由于生產技術日趨先進,無人機的搭載和續航能力不斷提升,操控距離成倍增加,飛行高度越來越高,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也越來越大。以各大衛視最為火爆的真人秀拍攝為例,大場景、長距離的拍攝和錄制基本上都有無人機的身影。
“無人機+”的發展瓶頸和突破方向
事實上,現階段國內無人機應用基本面臨著“適航認證沒有統一標準”、“作業運營缺少合法實體”、“操控培訓亟待完善”、“空域管理難以實施”等諸多限制。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些限制因素的根源在于安全監管的困難,解決的方向在于我國低空開放政策的推行和相關配套特別是安全設施的完善。此外,無人機業內在開展飛行作業時執行通用航空法規的比例幾乎為零。
因此,受這些客觀因素的限制,現階段“無人機+”理念很難像“互聯網+”那樣成為全面推行的發展戰略,但無人機所涉及的應用領域和市場前景,已成為低空政策改革強勁的需求動力。
對此,有專家建議,我國對民用無人機的管理,如市場準入、適航認證、飛行資質以及飛行器的技術參數、專利保護等,亟待從國家層面和行業標準進行立法規范,理性分析無人機應用客觀限制因素及其對策、探索突破方向,引導無人機這一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美國興起高空“鞋自拍” 乘直升機任性拍
- 下一篇:亞太通航邀您品鑒航空工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