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飛機可以自己說話(圖)
飛機自己告訴你哪里壞了,求安慰。這聽起來像是只能出現在卡通片里的場景,但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成為可能。不僅如此,飛機還可以變身為貼身小棉襖,幫主人精打細算省錢。你以為我們要談人工智能?不,我們要說的是工業互聯網。
眾所周知,這些年互聯網一直在往“航空服務”這個領域滲透,主要表現在極力為機上乘客提供快速便捷互聯網接入服務與內容,這還是“民用互聯網”。而往航空業的上游走,(工業)互聯網又能解決什么呢?
通用電氣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就是希望通過智能機器間的連接,結合軟件和大數據,著力解決兩個問題:資產優化,降低航空公司成本;運營優化,提高航空公司運營效率。
運營效率是怎么提升的?
以飛機檢修這個老大難問題為例,美國通用(GE)收集發動機損傷的數據,再通過對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建立了發動機損傷預測模型。在與東航的合作中,這個預測模型被證明擁有80%以上的準確性,大大提高了飛機檢修的效率和準確性,幫助航空公司節約發動機全生命周期內1%的維護成本。
每年航空公司有很大一部分的飛機折舊成本來源于飛行員的操作不當,針對這種情況,GE推出飛行能效服務,對其飛行員的操作習慣進行了跟蹤和分析,及時掌控每一位飛行員的飛行品質。有了這些數據,航空公司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飛行員進行培訓,減少因操作不當形成的折舊費。在國內,春秋航空已經率先與GE實現這方面的合作。
而在關乎航空業根本的安全飛行方面,GE也利用工業互聯網檢測并改善飛機飛行的安全性。在美國,GE與FAA(美國聯邦民航署)合作,通過大數據找到發生不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減少飛行的安全隱患。
資產優化是在運營優化后自然而然達到的另一目標。全球商用航空公司每年的噴氣燃料支出約為1700億美元。行業估計,更好的航班規劃和運營變革或許能把成本降低5%,相當于每年超過80億美元的收益。而另外一個潛在的收益來自避免資本成本。如果通過工業互聯網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本,減少1%的資本開支,那么每年能節約13億美元。
核心在于“大數據”
互聯網進入航空業上游的核心在于“大數據”,依靠分析數據和信息的即時傳輸,以降低成本和增加營收為目標。飛機發動機制造的一大巨頭勞斯萊斯公司推出了“大數據引擎”,在引擎上裝有大量感應器,通過大數據和網絡互連,使引擎更加安全可靠,當故障出現時,也能第一時間發現并修理。讓飛機自己說話,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工業互聯網,歸根結底,是讓互聯網進入整個產業的上游,從根本上革新整個產業。工業互聯網將會打破軟件、硬件和人員之間的信息壁壘,運用“物質即信息”的互聯網思路,讓飛機自己“告訴”維修人員或飛行員,哪里需要維修或飛行狀況如何。
連同飛機在內的所有機器,不只是人類的聽命者,它們也有自己的聲音。你所需要的,是借助工業互聯網,建立一套足夠聰明的人機語言翻譯系統,學會傾聽。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