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應有至少兩家集團競爭
據媒體報道,中航工業所屬發動機業務資產將從中航工業剝離,單獨組建航空發動機公司,從而實現飛機主機與發動機生產的分離,從而更好更快發展目前明顯處于短板的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
在此之前,航空發動機產業作為我國戰略關鍵性行業中的短板,廣獲關注。大量的討論集中于行業難度、工業基礎、國家投入等,但筆者認為,在這些外部因素之外,從供給側的行業自身來看,如何推動行業體制變革、提高行業本身的效率與活力,應是更加重要的方面。
“單飛”方案將在我國首次實現飛機主機與發動機的縱向分離,在上下游關系上更加符合航空工業發展規律。而同時,與大型民機、高速鐵路不同,從航發產業一般規律、中國國情出發,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縱向拆分的同時,推動橫向拆分,在航空發動機層面產生至少兩家集團,形成足夠強度的國內競爭,以解決行業自身的效率與活力問題。
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經驗表明,如同其他很多行業一樣,市場競爭是航發領域技術創新、產業進步的最好推動。
由于產業本身的技術經濟門檻,世界上獨立的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產業體系只存在于美、歐(英法)、俄三個地區。從上述三個地區二戰后航發產業發展歷程看,如下兩條規律頗為顯著:
第一,發動機與飛機主機雖需要兩者緊密配合才能形成最終產品,但由于發動機本身高度復雜、研制規律迥異,兩者之間的合并缺少規模效益,由此,航發企業與飛機主機企業很少有垂直一體的,而是普遍分離。這也是航發“單飛”改革的基本依據所在。
第二,高水平的航發產業(企業)成長和生存于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之中,市場競爭推動技術邊界不斷擴展。俄、歐、美三地航發產業的市場化及競爭程度不同,發展水平差異明顯,以美國為最。前蘇聯時代的巨大投入奠定了俄羅斯今天獨立而完整的航發產業。轉型后俄羅斯一度出現過多家集團并存局面,而由于軍品市場收縮,并無實質性競爭,伴隨其經濟衰落,近期已在政府推動下形成單一集團。不管是前蘇聯時代還是當前,俄羅斯航發產業實力雄厚,能夠滿足自身軍用航空動力的需要,但在技術水平上與歐美相比存在差距,在競爭性的國際民用航發市場上則沒有競爭力。俄羅斯之外,受制于有限國力與戰略,歐洲各國已很少獨立展開軍機項目,在發動機層面則只有英法兩國分別維持一家主要企業(羅羅與斯奈克瑪),因此也談不上國內競爭。但同時,由于歐洲內部以及歐美之間的融合,歐洲各國航空工業即使就軍用市場而言,也存在事實上的跨國競爭。歐洲軍用航發水平與美國接近,而在充分競爭的民用航發市場上則與美國難分高下。
相比俄、歐,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航發產業,其基本特點是國內軍用航空市場龐大,非常強調國內競爭,推動技術持續進步。至上世紀60年代,通用電氣與普惠成為美國國內兩家主要的大型噴氣發動機制造企業。在那時以來的第三、第四代軍機研制中,美國軍方一直明確奉行一種機型、兩家競標的形式,在飛機主機與發動機層面分別引導兩家公司推出原型機,然后選定其中一種組合進行生產。即使其中一家在一次競爭中落敗,仍被給予機會參與后續競爭,以避免單一企業主導的局面出現。
軍用航空的競爭體制奠定了美國軍用航發產業的基本格局,產生了一系列世界頂尖的軍用航發型號與技術。通用電氣、普惠在軍機領域的優勢在民機市場得到了自然延伸,二者同時也是國際民用航發市場的支配性力量。
具體到中國現實國情,組建單一集團以應對國際競爭是近年來國企中流行的模式。但與著眼國際高鐵競爭而組建的中國中車不同,也與著眼國際民機競爭的中國商飛不同,中國航發產業的基礎與核心在于軍用航發,而軍用航發的市場本質上是國內的,而非國際的。
軍用航發國內競爭強度最高的是美國。相比美國,中國在推動軍用航發國內競爭上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這兩個方面,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一,就必要性而言,由于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的現實,我國對軍用航空動力的需求根本上只能依賴自產,國際上最好的東西買不來,也買不起,從而形成了事實上的高度封閉市場。直到目前,我們從俄羅斯等國引進過一定數量的發動機產品與技術,但實屬無奈,也不可依賴。隨著其相對衰落,長遠來看,俄羅斯將更難成為中國軍用航發的可靠解決之道,這一趨勢在中俄軍貿關系中已逐步顯現。隨著中國國力增長和全球戰略需要,國家對軍用航空裝備的質量需求勢必迫切,從而強化國內競爭以產生全球頂尖技術的必要性。
第二,就可能性而言,中國巨大的國內軍品市場客觀上提供了國內競爭的現實條件,在這一點上不僅超過歐洲各國、收縮中的俄羅斯,甚至也超過數十年來一直依賴龐大國內軍品市場推動國內競爭的美國。
截至當前,我國各種在產、在研飛機型號有十種以上,全面匹配美國,并在發動機層面形成了與美國相當的國內需求。長遠來看,國內軍品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并超過美國。以購買力衡量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在2014年超過美國,這一趨勢將得以保持。這一過程將不可避免形成對軍用航空裝備及動力的龐大市場。在軍用市場之外,中國航發產業也面臨國際民用市場的需求。和軍機市場不同,民機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國際市場。隨著中國大型民機項目啟動,對發動機的需求正牽引有關企業在發展軍用航發同時參與民機市場,從而提供國內軍品之外新的市場空間。
不搞重復建設、全國一盤棋,是長久以來我們關于很多產業尤其是軍工行業的說法,并由此回避拆分與競爭。這一說法有其合理的初衷,但其適用性應視情況而宜。很大程度上,市場經濟其實是建立在合理重復基礎之上的,沒有重復也就沒有競爭。適度的重復不是浪費,而是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的合理代價。
與某些直覺不同,競爭體制事實上會強化軍品建設的舉國體制和全國一盤棋概念。即使是在軍工企業普遍私有的美國,競爭體制實際上促成了其事實上的舉國體制。二戰以來,登月計劃、航天飛機等美國國家層面重大科技項目都是在國家統一規劃下,由私營企業競爭執行來實現的,而其軍工行業也莫不如此。
我國航空工業部門非常注意總結美國先進航發技術研制中有關經驗尤其是長遠規劃的做法。但事實上,制定頂層規劃固然重要,但關鍵還在于讓規劃得到有效執行,而競爭則是調動各企業高效執行國家規劃的有效機制,從而更好服務于我國軍工行業的振興與國家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作者系西南財大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