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經濟成為武漢發展新引擎
武漢市東西湖區以現代服務業、高端技術制造、保稅物流為發展特色,打造中部地區臨空港新城——臨空經濟成為武漢發展新引擎

圖為位于武漢臨空港經開區的武漢艾帕克汽配生產車間現代化的生產線。 陳卓 攝
8月7日上午,記者在位于武漢市東西湖區的揚子江新能源汽車公司看到,剛下線不久的35輛外觀設計新穎、技術含量極高的新能源大客車,已整裝待發,即將遠赴摩洛哥,為全球氣候大會機構提供服務。
這樣的高端技術制造企業,在東西湖區還有三江航天、凌云科技、航達科技、航鑫電子等,而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產業集群,正是武漢市東西湖區發展臨空經濟,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武漢市東西湖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名為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3月,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獲批,武漢臨空經濟發展全面躋身國家戰略層面,500平方公里開發區土地全部納入臨空經濟發展版圖。
2014年,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軸線五環大道,正式更名為臨空港大道。
路名之變,折射的是思維之變。武漢臨空港經開區主任、東西湖區委書記曹裕江說,擔當臨空板塊引領重任,關鍵是要勇于變“平面思維”為“立體思維”,從頂層設計到項目實施,均須將發展和支撐臨空經濟作為首要考量因素,以臨空理念和思維謀劃區域新一輪發展,推進華中臨空港建設。
驅車沿臨空港大道駛去,是20分鐘到達武漢天河機場的一條快速路。大道兩側,一邊是云蒸霞蔚的金銀湖區域,一邊是日新月異的臨空科技產業園區。在金銀湖區域,集聚了三江航天、凌云科技、航達科技等一批與航空相關的高科技企業。臨空科技產業園旁邊,是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以及72.3平方公里的工業倍增發展區。通過“七橫十一縱一環”的路網緊密相連,經開區形成了以機場為中心的全域30分鐘的交通圈層。
作為機場腹地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開區以建設“中部臨空經濟先行區、湖北高端產業集聚區、武漢濱水生態幸福新城區”為發展目標,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產業升級等舉措,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
發展現代服務業、臨空制造業和推進區域城市化,是經開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主要抓手。以金銀湖為中心,將軍路和吳家山為兩翼,利用交通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引進一批總部經濟項目,加緊建設航空企業總部區。
福建友誼集團投資的13億元臨空港項目日前順利開工,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19億元,年創稅8000萬元以上。據臨空港經開區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區計劃推進億元以上重點產業項目建設213個,協議投資總額1239億元。目前,已有34個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全年開工數將達到108個。
臨空制造業加速發展。依托臨空科技產業園,支持現有的三江航天、凌云科技、航達科技、航鑫電子等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產業集群,航空科技人才、航空研究機構在園區進行成果轉化、開展自主創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產學研互為支撐。
航達航空科技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飛機附件維修、開發、生產、測試設備及機場加油設備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C919商用干線飛機的專用拉桿,機艙中溫度、氣壓調節的環境控制系統,均由該公司提供,這些零部件在每架飛機中的價值高達1000萬元左右。
在神舟系列飛行器、嫦娥探月衛星、大型運輸機、新式戰斗機、直升機上,都有經開區航鑫電子提供的高端緊固件,一個小小的緊固件價格有的甚至超過千元。
“臨空經濟用地少、附加值大、產業鏈長。”在經開區臨空產業園區負責人看來,像航達航空科技這樣的企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代表未來武漢臨空制造業發展方向。
現代物流業增長迅猛。2015年,武漢臨空港經開區物流業總收入接近200億元,比10年前增長115倍,年均增長120%。保稅、走馬嶺現代物流聚集區,成為武漢現代物流企業的重要聚集區,吸引了京東、蘇寧易購、順豐、中郵、中通、德邦等龍頭企業。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中鐵集、中集、漢歐等多式聯運企業,實現了鐵水公空聯動,并借力“中歐”國際鐵路,打造綜合立體物流樞紐。
2015年,“中歐”班列共運行228列次、14912標箱,總貨運量9.25萬噸,總貨值達33.09億元;在全國目前已開通的27條中歐班列中,東西湖吳家山車站的進出口總貨運量和進口貨運量的增幅均躍居全國第一,進出口總貨運量和出口貨運量則位列全國第二。經開區口岸功能明顯提升,成為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機遇的一條大通道。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東西湖區已完成“區區合一”“大部制”“街道職能轉變”“國資集中營運”等四項改革,多項改革釋放發展紅利。據統計,武漢臨空港經開區上半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8.08億元,增長30.2%,增幅超出工業總產值18個百分點。到2020年全區將實現區域生產總值3000億元,建成先進制造業與高端服務業“兩業并舉”、高端產業化與深度城市化“兩化融合”的臨空港新城。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