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跨區(qū)域支援:一個漂亮的“時間差戰(zhàn)術”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在一年中最迷人的季節(jié),呼倫貝爾大草原正以她沁人心醉的獨有魅力吸引著四海賓朋紛至沓來。
近年來,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積極融入地方旅游經濟發(fā)展,傾力構建4大樞紐、7大區(qū)域樞紐、6大旅游客源地、5大國際和地區(qū)的“4-7-6-5”航線網絡布局,探索出“政府支持、機場搭臺、旅游唱戲”的旅游機場航空市場開發(fā)模式,旅客吞吐量從2009年的50萬人次增至2014年的149.5萬人次,5年時間增長了3倍,航線由最初的2條增至2014年的53條,通航城市42座,運營航空公司25家,貨運吞吐量突破6000噸,實現(xiàn)了健康快速發(fā)展。
前不久榮膺“2014年度中國最佳支線旅游機場”的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新近迎來了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旺季攻堅。自進入7月份以來,該機場旅客吞吐量節(jié)節(jié)攀升,屢創(chuàng)新高,頻頻刷新的運輸生產數(shù)據(jù),造就了空前繁忙的草原空港,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壓力。
為有效解決運輸生產旺季保障能力不足的問題,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公司大膽嘗試創(chuàng)新。早在2013年,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就與云南騰沖機場簽訂了相互支援協(xié)議。每年七八月份,騰沖機場派人支援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助力其旺季攻堅;每年九十月份,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支援騰沖機場。
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與騰沖機場利用生產時刻淡季與旺季錯位的特點,互派員工,支援生產,既解決了人員緊張問題,節(jié)省了開支,又可以通過交流互相學習對方的經驗,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成功實現(xiàn)“騰海一家親”合作的基礎上,2015年,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人力資源創(chuàng)新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在內蒙古機場集團公司的統(tǒng)一調配以及其他機場的大力支持下,由重慶機場、貴陽機場、呼和浩特機場、海口美蘭機場、云南騰沖機場、包頭機場、烏海機場、二連浩特機場、通遼機場、巴彥淖爾機場、扎蘭屯機場等11個機場,涉及15家單位組成的精英保障團隊奔赴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充實到各保障部門,開始了為期近3個月的援助之旅。
我國目前有202座民用機場,其中,支線機場有154座,占運輸機場總數(shù)的76.2%。由于機場間的東西跨度和南北跨度都很大,許多支線機場面臨的問題與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及騰沖機場一樣。這種跨區(qū)域支援的經驗對于其他支線機場來說,無疑具有借鑒意義。
最直接的好處是,支線機場人員緊張的問題得以解決,節(jié)省了開支。據(jù)悉,如果海拉爾機場增加1名正式員工,各項費用加在一起,一年的總成本至少在10萬元。我國的支線機場大多處于虧損狀態(tài),人員是定編的,不能隨意增加。因此,互通往來,相互支援,不失為好辦法。
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的經驗對于全國其他機場集團也具有積極意義。如果全集團在運輸生產旺季統(tǒng)一協(xié)調,有計劃地在集團內部調配人員,在總人數(shù)不增加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在未來,不僅是在集團內部統(tǒng)一調配,還可以跳出集團,放眼全國。如果全國大部分支線機場在總人數(shù)不增加的情況下,解決了人員短缺問題,那么節(jié)省的資金也將是非常可觀的。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受海拉爾機場和騰沖機場經驗的啟發(fā),不同區(qū)域的多座機場可以相互交叉支援,一座機場的力量不夠,可以是兩三座甚至更多的機場一同支援。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