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農用飛機墜毀 事故原因成謎
舉行盛大的首飛儀式不到20天,安慶市率先從湖北荊門引進的一架農用飛機意外墜毀,飛行員當場身亡。由于多方封鎖消息,事故原因和處置一直是個謎。
時隔一年之后,記者趕赴當地調查發現,這起事故找不到“調查報告”,面對飛機生產廠家的單方面事故原因推測,購機的34戶植保合作社成員維權無門,而省民航部門也避談此事。
事件回顧:農用飛機飛行20天墜毀
2012年7月6日,在安慶市望江縣的幸福河畔,鼓樂喧天。由當地惠民植保專業合作社購買的農用飛機,在這里舉行首飛儀式,這也是安慶市率先購買的一架農用植保飛機。
惠民植保專業合作社由當地34戶農業種植大戶組成,合作社社員共有種植面積1.6萬畝,合作社的主要業務是開展水稻、棉花和油菜等農作物病蟲害的統防統治,通過多次前往湖北荊門考察,合作社花費巨資從荊門航空科技公司購進了A2C飛機。
“從首飛到墜毀不到20天。”日前,惠民植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宗有介紹說,該機在空中全部飛行時間僅為6小時40分。7月25日下午4時30分,王宗有和部分社員陪同飛行員高翔和地勤人員來到泊湖,5點58分和6點40分飛了兩個架次,6點50分,飛機上好藥,開出湖面1公里外,隨即飛機上升到8米多的高度,突然飛機一聲響,然后緩緩地向下飛行,最后墜入湖中。
在場的人開展了緊急施救,但由于飛行員高翔的安全帶沒有解開,隨機下沉,等到社員們將其救出水面時,高翔已經身亡。
應急處置:消息封鎖,真相至今成謎
飛機失事的消息在當地迅速傳開,各級媒體紛紛前往事發地望江縣進行采訪。
“除了當地一家媒體采訪了我之外,其余的媒體記者我一律謝絕了。”王宗有說,事發后他報告了荊門航空科技公司,對方要求他向媒體封鎖一切有關消息,等事態平息了,其他的都好商量。
在望江縣政府應急辦等多個有關部門的要求和協調下,惠民植保專業合作社賠付了飛行員高翔的死亡賠償金。但在等待了一年之后,惠民合作社的社員們并沒有等來事故調查報告,到底是飛機機械質量故障還是飛行員操作不當,至今仍是一個謎。
日前,記者來到望江縣安監局采訪,針對此次事故調查,該局回復稱,是由縣政府應急辦牽頭組成調查組,事故調查報告理應由縣政府應急辦做出。而望江縣政府應急辦公室肖主任則稱,應急辦只是參與了調查和事故的善后協調處理,調查組主要是安監局負責,事故調查報告也應由安監局出具。
事故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廠方推測
失事飛機是由荊門航空科技公司生產的,而飛行員是經過荊門航空科技公司協調,由合肥康禾公司派出。惠民植保專業合作社的社員,走上了自我維權之路:無論是飛機質量,還是飛行員操作不當,他們認為,合作社都理應得到賠償。
等不到權威的調查報告,惠民合作社卻收到了荊門航空科技公司的一份事故“猜想”。記者在該公司出具的一份函件上,看到針對此次事故原因的回復:飛行員有可能強行用力拉桿起飛,造成離水仰角偏大,從而引發飛機失速而導致墜機;也有可能飛行員頭盔沒有系好,在起飛過程中飛行員頭盔脫落與螺旋槳產生碰撞,而碰撞后又可能處置不當導致了墜機事故。
“你們公司出具的這份事故原因分析,并沒有權威的定論,而只是給出了兩種可能發生的猜想,請問此次事故的真正原因有沒有權威機構鑒定?”面對記者的發問,負責處理此事的荊門航空科技公司陳副總經理辯稱,飛機質量沒有任何問題。
記者:飛機質量有沒有缺陷?事故發生后理應有權威機構的鑒定報告,作為生產飛機的廠家,豈能靠推測來做結論?
陳副總經理:事故發生后,我們及時向中國民航做了匯報,權威結論理應由中國民航出具。但民航部門很忙,需要負責處理類似韓亞航空飛機失事這樣的大事,小事故他們顧不上。
記者:事故發生后,你們為何要求王宗有向媒體封鎖消息?
陳副總經理:不讓他告訴媒體,是想給他們留一個生存發展的空間。飛機是經過民航批準生產的,沒有問題。
艱難維權:34名社員陷入困境
荊門航空科技公司堅稱飛機質量沒有問題,而是飛行員操作不當導致墜機。但讓34名惠民合作社社員納悶的是,飛行員也是通過荊門航空科技公司協調,由合肥康禾公司派出的,如果是操作不當,也應由合肥康禾公司承擔責任。
記者了解到,合肥康禾公司是荊門航空科技公司的大客戶,從2011年開始,先后從荊門航空科技公司購買了八架農用飛機。“我們所有的飛行員都經過了荊門航空科技公司的培訓,并由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頒發了上崗證。”合肥康禾公司曹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望江墜亡的飛行員高翔的確是該公司員工,但此次事故的發生,康禾公司也支付了較高的死亡賠償金。
飛機失事,近百萬元損失,讓剛剛起步的惠民合作社社員陷入了困境,也沒有等來“生存發展”的空間,荊門航空科技公司不再理會他們提出賠償的請求。如何為墜落的飛機討要說法?今年7月22日,記者采訪了民航安徽監管局,但該局并未做出正面回復,讓記者聯系安徽省民航安全管理處。“這個事不歸我們管,我們不清楚。”在聽明記者的采訪意圖后,安全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矛盾凸現:農用飛機有需求難管理
記者了解到,用飛機防治,效率非常高,一個小時能防治600到1000畝,飛行速度可達到每秒30米,噴灑速度每分鐘在3升左右。以100畝水稻病蟲害防治為例,以往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任務,如今幾分鐘就能完成,而且每畝節省農藥近一半。隨著農村土地加快流轉,農用飛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昨日,中國農用航空協會秘書長張亞軍告訴記者,農用飛機近年來發展迅速,該協會中的一家公司就先后購買了50架。但目前注冊的農用飛機多是從美國進口,國產小型飛機事故頻發,對市場影響很大。
張亞軍強調,農用航空作業是一項特殊作業,它起降頻繁,低空甚至超低空飛行,安全管理問題尤為重要。2012年8月18日,一架小型飛機在新疆博斯騰湖大河口墜落,機上一人死亡,兩人受傷。今年5月16日,一架小型飛機在沈陽桃仙機場起飛時墜落,機上3名工作人員均受傷。按規定,農用飛機必須在民航注冊,必須是有資質的飛行員駕駛,且每次飛行都必須申請,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管理難度。
“真要飛機失事,我認為還是由民航部門管,事故鑒定也只有民航部門才有資質,畢竟農用飛機是航空飛行器。”張亞軍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