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臺山機場:打通“犁”與“劍”的相融之路
有人用“犁”和“劍”比喻國家發展和國防建設。在和平年代,“犁”和“劍”應該是什么關系呢?山西五臺山機場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從開工建設到平穩運行的3年時間里,五臺山機場與軍方和政府攜手,以“軍地協同、需求對接、資源共享”為原則,開創了“帶好一支文化相通的隊伍、奉行一種坦誠相待的態度、堅持一個安全為天的準則、創造一條協同發展的道路”的“四個一”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之路。
位于遼闊的忻定盆地上的五臺山機場,作為一座由軍方、山西省民航機場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軍民合用機場,2013年6月全面開工建設。在建設初期,來自軍方、民航和政府三方的聲音并不和諧,站在各自的立場想問題、辦事情。三方不同的價值觀、本位主義束縛著融合的步伐。如何將“三股繩”擰成“一股勁兒”?面對各種矛盾和問題,是退縮回避、裹足不前,還是迎難而上、直面解決,五臺山機場選擇了后者。
帶好一支文化相通的隊伍
“問題和矛盾的根源是互相不了解歷史、文化不認同,因為隔閡產生了誤會,因為誤會而有了分歧。想真正融合要先從互相了解對方的歷史、建立相通的文化開始”。為此,三方代表坐在了同一間會議室里召開協調會,介紹各自歷史沿革、發展情況,溝通業務職能,理清互有分工又交叉合作的工作思路,協調生產中遇到的各類矛盾和問題。
通過大大小小近百次的會議溝通思想,通過開展聯誼會、籃球賽等文體活動交流感情,三方從互不了解到坦誠交流,從不歡而散到切磋磨合,從各自為政到融合互信。大家形成了同一個觀點:要想把五臺山機場建設好,必須有統一的思想、統一的行動,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樹立一盤棋的思想。
“馬走日,相走田,炮打一溜煙”。正如山西省民航機場管理局局長郝孝義所言:“下好五臺山機場軍民深度融合這盤棋,需要各方既充分認識自身優勢,明確自身定位,又要統籌兼顧整體利益,加強協調溝通,放下各自的藩籬,把三支隊伍帶成一支隊伍,才能得之全盤、謀之長遠。”
奉行一種坦誠相待的態度
在五臺山機場建設期間,為了不影響機場施工,解放軍飛行團整團人員帶著給養、裝備,離開駐地定襄,全部轉場。在兩年半的時間里,拉著指戰員官兵的專列浩浩蕩蕩地前后開赴烏拉特前旗、唐山、井陘、晉江等地,轉場之路漂泊而艱辛。
其他未轉場的官兵配合民航和政府工作人員一起完成了工程竣工驗收、校飛、試飛、模擬機仿真、飛行程序評審、行業驗收、機場許可證驗收等3000多項通航必備的驗證檢查工作。
地方建設者住進了解放軍官兵為他們專門騰出的營房,1000天的摸爬滾打,地方建設者與解放軍官兵同吃同住同勞動;1000天的晝夜無休,地方建設者與解放軍官兵一起見證了新機場從無到有;1000天的同甘共苦,地方建設者和解放軍官兵的心已經緊緊連在了一起。
2015年12月25日,五臺山機場作為山西省第二座軍民合用機場正式投入運營。當在外漂泊了兩年半的部隊飛行員回到了駐地,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看到加寬加厚的嶄新跑道時,激動地說:“為了這么好的跑道,我們再辛苦都值得!”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堅持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解放軍93406部隊和山西省民航機場管理局以一種坦誠相待的態度,互相接納包容,構建了軍為民用、民為軍備、協調順暢、優勢互補的新體系,提高了軍民合用機場平時飛行安全的管控能力和戰時飛行作戰的保障能力。
堅持一個安全為天的準則
作為軍民聯合保障的機場,在技術要求、飛行程序、安全標準等方面,軍隊和民航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在以往的經驗中,軍民合用機場最容易發生空域調配和跑道入侵等方面的問題。為此,解放軍和民航共同制定并簽署了十幾份合作協議,對于防止跑道入侵、規范飛機起降、地面滑行、車輛人員進出跑道、道面清掃、除冰除雪、鳥擊防范等需要交叉的各項工作,都有可操作的詳盡方案,為保證安全立好了規矩。
今年4月,五臺山機場跑道中心線兩側各75米的范圍內,需要進行碾壓、割草等跑道維護作業。部隊和民航都派出人員和設備開始了為期20天的工作。前期的工作一切順利,可是當軋道機工作到跑道西側時,卻被深深地陷進了土里,經勘查發現,原來這里出現了罕見的“橡皮土”,遇有機械類物體通過便會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樣的土質結構會給飛行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大家一起查資料、找專家,研究解決方案。短短的5天時間里,晝夜無休,愣是將這些深1米、面積300平方米的“橡皮土”全部挖出,同時回填了符合飛行標準的三層石子、三層沙土相混合的標準土壤,在沒有影響航班起降和飛行訓練的情況下,圓滿完成了工作,確保了軍民飛機的飛行安全。
一起架設驅鳥網、一起聯合檢查跑道道面情況、一起學習分析鳥情、一起學習槍支使用、一起開展聯合消防演練……在共同維護好五臺山機場的安全工作中,部隊官兵與民航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傳遞著共同堅守安全的執著和信念。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3年的時間里,部隊的士兵換了一茬又一茬,改變的是不同的臉龐和鄉音,不曾改變的是越來越順暢的運行保障,越來越根植在每個人心中的安全為天的準則。
創造一條協同發展的道路
富國和強軍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軍隊與民航猶如鳥之雙翼,比翼齊飛。寓軍于民、寓民于軍,在總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一份投入、兩份產出”的資源效益最大化,優勢互補、共同促進,五臺山機場以成功的運行模式,走出了一條緊盯“雙向”需求,緊盯“雙贏”目標,緊扣融合主題,深挖軍民融合潛力的道路。
今年2月,五臺山機場突降大雪,當晚積雪深度就達到10厘米左右。為了不影響民航第二天的航班,同時達到部隊備戰要求,解放軍派出4臺熱吹車和500名官兵、民航派出1臺冷吹車和50名員工共同開展清雪作業,連夜將近3萬平方米的飛行區域和停機坪的積雪全部清除干凈。第二天,當來自海口的航班準時降落在五臺山機場時,旅客驚訝地發現,機坪上竟然像沒有下過雪一樣,連犄角旮旯的殘雪都被清理的干干凈凈。這樣的效率在內行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五臺山機場卻讓這種“不可能”成為了可能,這得益于優勢互補、資源互補的運行模式,得益軍地業已經形成的向長遠看、朝深處走、往實里抓的共識。
對于解放軍93406部隊而言,因為新機場的建設,原來的舊跑道被加寬、加厚,平坦寬闊的嶄新跑道承載著部隊飛行員每天安全的訓練起降;民航跑道燈光、盲降系統的安裝使用,為軍用機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民航購置的質量更好的驅鳥網的架設,使戰斗機的飛行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護;飛行區的全封閉,讓地面保障壓力得到緩解和改善;隨著民航機的起降,原來冷清偏僻的定襄機場變得熱鬧而繁華。
對于民航人而言,新購置的驅鳥槍不會使用,部隊官兵就會出現在身邊,手把手地教;五臺山地區的天氣判斷拿不準時,部隊的氣象專家就是最好的老師;消防知識欠缺、沒有實戰經驗時,可以在與部隊官兵的消防演練中不斷提高;員工做事拖沓、精神不振時,部隊的教官就會來幫著軍訓,整頓作風;在部隊的二次雷達信號接引進入民航系統后,管制員更加直觀地監測飛機動態情況,減輕了調配壓力,提高了航班運行的安全系數。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五臺山機場作為一個支點,撬動的是“軍用與民用一體、平時與戰時銜接、經濟與戰備兼容”的軍民深度融合的“大球”。
走進解放軍93406部隊駐地,一條“天路”直通營房后面的漆朗山,山上由解放軍官兵日夜看護的軍隊與民航共用地甚高頻通訊系統在24小時不停歇地運轉。這條“天路”不只是通向安全的道路,更是一條軍民融合發展的未來之路,一條富國強軍的熠熠生輝之路,一條以“四個一”為引領的打通“犁”與“劍”的相融之路。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