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機場集團:多維度推進 用創新驅動發展
內蒙古機場集團以“干支聯動”、“科技創新”等為關鍵詞的長篇報道近來頻頻見諸主流媒體,是什么素材能引來這么多媒體的關注!這還要從內蒙古機場集團近年來持續開展的創新事業說起。
回顧歷程 是創新解決了“溫飽問題”
“成立13年來,我們內蒙古機場集團能取得今天的發展成績,實屬不易。在自治區經濟總量小、地廣人稀等不利條件下,在歷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正是靠不斷的改革創新,主動求新求變,才促使今天的發展形勢不斷向好。”內蒙古機場集團總經理邱蘊琦說。
在2006年,由于進京航班時刻緊張,為充分利用時刻資源,首都機場開始禁止100座以下的小飛機起降。航空公司失去了在內蒙古航空市場的贏利點,開始紛紛撤出內蒙古,內蒙古的多個支線機場開始面臨長時間停航的危險。為解決運力短缺的問題,內蒙古機場集團頂住壓力,在全行業內率先成立模擬航空公司,承包航空公司運力投放到自治區內各機場,并協調地方政府投入航線開發補貼資金,通過這一大膽創新,成功解決了支線機場“飛不起來”的問題。
在模擬航空公司成功運行四年后,為了解決航空出行票價高、班次少的問題, 2010年4月1日,內蒙古機場集團又在全國率先嘗試“支線快線”模式:采用模擬航空包租飛機的辦法,在呼和浩特與錫林浩特之間實行“小機型、大密度、高客座、低票價”的航班運營。以“大密度、低票價”來吸引旅客,以“小機型、高客座”來避免過大的經營風險,繼續培育內蒙古的支線航空市場。在成功運行后,又將這一模式擴展到錫林浩特、通遼、赤峰、烏海四個盟市至呼和浩特的航線上,使更多的草原人民享受到實惠的民航服務,內蒙古的支線航空開始向大眾化邁進。
到2014年下半年,內蒙古自治區的航空市場基本成熟。集團旗下的絕大部分支線機場的航空市場開發權,已經交還航空公司。自治區內的基地航空公司也由1家增加到了3家。呼和浩特機場的駐場運力達到了近20架次。
“過去我們的創新,主要集中在航空市場開發上面,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吃得飽的問題。現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我們就要在更高的層次開展創新,解決如何吃得好的問題,實現經營品質的不斷提升。”邱蘊琦強調。
三箭齊發 在創新的路上大膽嘗試
2016年6月初,首都機場集團科委會交流研討會在內蒙古機場集團召開,會上展示一項科技創新成果——智能生產運行系統,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這個歷時6年,花費超過3000萬的創新項目有兩大特點:一是由科研實力并不強的內蒙古機場集團自主研發;二是使呼和浩特機場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運行保障鏈條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在會上,與會人員對內蒙古機場集團對大膽創新、持續創新的文化紛紛給予了贊許。
其實,進入“十三五”之后,除了智能生產運行系統,內蒙古機場集團還有其他兩項重點創新舉措。
一是開啟航空市場建設的二次革命,在完成了“拓荒者”的使命后,大力實施“干支聯動”戰略——將快捷的支線快線、優質的首府中轉服務、呼和浩特機場對自治區外完善的通達網絡,做系統的銜接,通過優質的網絡和服務吸引客流,增強航空市場開發的科學性,全面提升地區航空服務通達性和便捷性。
二是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積極開展通用航空服務領域的創新。在額濟納旗機場、烏拉特中旗機場等開展通勤、通用機場運行保障模式探索,在全自治區開展一體化的通航航空器維修業務,為通用機場引進飛行院校,在通用機場開展低空觀光旅游等等。
“智能生產運行系統項目著眼于機場保障,干支聯動戰略為更好的服務百姓出行和地方經濟發展,推動通航產業發展意在服務好國家的戰略謀劃。通過多層面、多類型的創新,我們希望為內蒙古機場集團未來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邱蘊琦總結到。
聚焦目標 創新帶來實實在在的成果
據了解,實施創新工作以來,內蒙古機場集團不僅在創新工作中投入了成本,付出了努力,也收獲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智能生產運行系統的投入使用,完全改變的呼和浩特機場的保障模式。在安全方面,使計算機代替了人對生產保障過程建立全方位24小時的自動監控,全方位提高了機場的安全保障水平。在運行保障方面,為機場各級調度人員搭建了一套快捷化的輔助決策平臺、為一線保障人員提供隨時隨地的航班信息查詢、數據采集、語音通訊工具,大大簡化調度與一線員工的工作量,提升了航班運行保障效率。目前,通過首都機場集團這個大平臺,內蒙古機場集團已經開始全民航推廣該系統。
在干支聯動方面,通過優化至重慶、昆明、杭州等二線城市的航班時刻和頻次,增加臨沂、泉州、宜昌等通航點,旅客經呼中轉出行的選擇機會變得更多。此外,在支線機場到呼和浩特的航線上,內蒙古機場集團協調航空公司設立固定的中轉艙位,提供更低廉的價格,經呼中轉出行也更實惠。截至6月底,“干支聯動”戰略已初見成效,2016年上半年共運送中轉旅客15.4萬人次,同比增長58%。
通用航空方面,在沒有國內案例參考的情況下,內蒙古機場集團在通用機場建設運營、通用航空公司載客運營以及規章標準等方面取得了工作突破。一是推動局方出臺了《通用航空(短途運輸)機場運行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和方案,實現對現有規章標準的重大突破。二是通用機場的建設審批程序大大簡化,在空軍同意設立通用航空起降點的前提下,通用機場審批權限下放到自治區發改委和民航華北局。三是在內蒙古機場集團內部探索形成了通勤機場13人運行模式和通用機場8人運行模式。該模式在國內尚屬首創,它通過合并崗位職能和優化流程設計,充分發揮了“一人多崗,一崗多能”的作用。
邱蘊琦說:“首都機場集團提出要建設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機場集團。對接上級精神,內蒙古機場集團也要在創新上下足功夫,在改革創新上多出新舉措,在自身發展上取得新成績,更好的落地上級要求,進一步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華航又要換制服?空姐反映易“激凸”致尷尬
- 下一篇:日本關西機場工作人員集體感染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