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關注:中國民航“走出去”背后的戰略考量
當下,中國民航推動世界航空市場版圖變化的作用愈發凸顯。
8月29日,中國民航對中亞合作平臺建立。該平臺將整合中國民航業內政府、企業、研究單位的政策、技術、市場、科研資源,推動與中亞地區國家民航的務實合作。這是中國民航在政府層面上建立的推動民航“走出去”的第二個合作平臺。早在2015年5月15日,中國民航建立對非合作平臺,旨在實施“中非區域航空合作計劃”,以滿足中非航空運輸互聯互通的現實需要。
中國民航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并加快“走出去”步伐。目前,中國的國際航空市場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國際運輸增長速度快于國內運輸,在中澳、中日等優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在美、歐、東南亞等市場上的實力不斷增強。
在非洲、中亞等傳統意義上的欠發達地區,航空市場是一片廣闊“藍海”。為提前培育市場,政府間推動民航合作和開拓力度進一步加大,航空公司正在積極轉變觀念,著眼長遠利益,共同服務國家戰略,促進共同發展。
積極推動中國民航“走出去”
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
在國際互聯互通中,航空運輸毫無疑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民航在互聯互通中勇立潮頭,與周邊國家加強互動,致力于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落地生根。
就地理位置而言,非洲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終點之一,中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都具有突出的區域優勢。2014年5月,國家總理李克強在訪問非盟時倡議實施“中非區域航空合作計劃”,與非方共同發展區域航空業。2015年,民航局提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構建區域民航合作新模式”的倡議,力爭與沿線各國建立航空運輸政策協調機制、民航安全/安保技術合作機制、基礎設施建設對接機制、便利化外部政策環境溝通機制“四個機制”。
2016年7月,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先后到訪毛里求斯、多哥、埃塞俄比亞等國,就人才培養、機場建設、適航審定等方面簽署相關合作備忘錄。在此之前,民航局與剛果、加納等簽署了進一步加強航空安全和適航合作的一攬子合作計劃。這些措施均是實施“中非區域航空合作計劃”的重要成果。
得益于此,2016年8月,民航局組織召開中國與中亞地區國家民航合作會議,主題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航空互聯互通”。會議指出,民航局將協調相關中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骨干企業、科研智庫等,共同推動航空基礎設施交流合作與區域空中大通道建設,逐步構建連接區域內的空中航線網絡,為本地區航空運輸便利化創造條件,提高本地區航空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
政府間合作之“熱”,更多是著眼大局,從戰略角度出發。對此,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曾表示,中國民航安全管理經驗、機場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能力都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北斗衛星導航、國產民機等制造業的發展也對中國民航走向國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中國民航應從民航國際規則的跟隨者向塑造者轉變,要積極推動中國民航的管理、技術、標準、產品和服務走向國際市場,中國民航對非洲和中亞合作平臺便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通過平臺機制,民航局可進一步做好內外對接,整合相關資源,加強航線開辟、培訓合作、安全技術合作等各項工作,推進航空互聯互通,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國內航空運輸企業蓄勢發力
作為實際承運人,中國的航空企業也正在為進軍非洲、中亞等地區蓄勢發力,破解發展難題。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之間有11家航空公司每周運營72個航班,其中南航實現了對中亞8國航線的全覆蓋。
然而,截至2016年6月底,中國在中亞國家承包工程累計合同額達512億美元,經貿和人員往來頻繁,還需要更完善的航線網絡支持未來中國與該地區經貿和人員往來的發展。業內專家紛紛認為,對國內航空運輸企業來講,這正是一次謀求國際發展的良機。
與此同時,在非洲方面,2015年,先是南航開通了廣州—內羅畢航線,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直飛非洲大陸的航線;隨后,國航連開北京—亞的斯亞貝巴、北京—約翰內斯堡兩條航線。
事實上,經濟欠發達、基礎及運營環境差是影響國內航空運輸企業開辟該地區航線的重要原因。海航在非洲曾經擁有開羅、喀土穆和羅安達3個航點,是擁有最多非洲航線的國內航空運輸企業,但先后均停航。
上述業內專家認為,非洲航空基礎較差,周轉量水平低,民航基礎設施落后,互聯互通性較差,民航安全設施及配套產業落后,運營成本較高,尤其是航油價格高于全球水平,資金缺乏,管理落后。這些都是限制國內航空運輸企業在非洲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非洲本地媒體肯尼亞《東非報》也在報道中認為,非洲的航空燃油費用高達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過高的航空燃油稅、復雜的航空收益返還程序和難以獲取的簽證已被列為非洲航空業增長的主要障礙。
在中亞地區,有著同樣的問題。以哈薩克斯坦為例,中國公民赴哈簽證困難,手續繁雜,影響了人們往來的積極性。同時,中亞地區機場保障能力也十分有限。這些對國內航空運輸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盡管如此,國內航空運輸企業正在全力配合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與中亞地區毗鄰的新疆航空市場上,份額排在前兩名的南航、天津航空均表示將以烏魯木齊為門戶樞紐,著重開辟新疆至中亞地區航線。天津航空總裁劉璐表示,天津航空將積極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投放更多資源,積極開通沿線中亞等國航線。南航則在已經實現了中亞8國航線全覆蓋的基礎上,通過增開航線、加密航班等措施發力中亞市場。
找到平衡點是關鍵
即使如此,中國民航“走出去”的步伐仍在加快。
“系統性、整體性、長遠性的戰略布局,有助于國內航空企業在國家戰略和自身發展中找到平衡點”。民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民航局正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航空企業開通非洲、中亞等地區航線。
可喜的是,國內航空運輸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飛到非洲、中亞等地區的進程正在加快。據了解,海航已申請2016年12月開通北京—開羅航線,東航正在評估開通上海—開羅航線。
南航集團黨組書記、南航股份總經理譚萬庚在中國與中亞地區國家民航合作會議上也表示,2019年北京新機場投入使用后,南航將在北京新開中西亞航線。“十三五”期間,南航將逐步開通烏魯木齊—阿克托比等航線,屆時南航從烏魯木齊始發的中西亞航線將由12條增加到15條,班次由39班增加至83班。
這表明,與上述地區民航合作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找到平衡點是當前發展的關鍵。航空市場培育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航空公司在前期或應立足于開辟便捷的空中通道、完善航空運輸網絡,打好基礎,耐住寂寞,深耕當地市場。
民航局相關人士表示,在中國民航“飛出去”的步伐中,民航局將著力完善中國民航的國際航空運輸政策,增強政策的適應性和先導性,為中國民航提高國際競爭力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
據了解,下一步,民航局將推動與中東歐以及拉美地區進行民航合作,開放航空市場,促進互惠共贏。航空企業承擔著最直接的互聯互通任務,應提前做好市場準備工作,找到平衡點。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