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機場集團:“互聯網+”讓機場保障更智能
“互聯網+”時代,如何通過整合數據信息,應用新技術,來提高機場運行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成為內蒙古機場集團在發展中始終著力解決的問題。隨著升級版智能生產運行系統5月上線運行,這一問題的答案日益清晰。
升級版的智能生產運行系統系統由桌面端調度系統、手持終端航班信息系統、車輛地理信息系統、數字監控和語音調度等多套子系統無縫整合而成,對呼和浩特機場14個重點崗位和5家駐場單位實現了保障資源智能化調配、航班信息一體化發布、違規預警信息自動化發送、問詢信息一鍵式查詢、重要保障資源實時監控等功能。
智能化調配提高保障效率 航班計劃效率提高
隨著升級版智能生產運行系統啟用,呼和浩特機場延續了14年的航班計劃手工制作的時代終于結束。機場航班計劃制作工作實現了電子化和智能化。
運行指揮中心指揮員姜宇介紹,自指揮中心2002年成立以來,航班次日計劃制作一直延用手工錄入、人工比對校核的方式。僅這一項工作平均每天需要兩個人約3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旺季時候甚至會超過4個小時,而且航班次日計劃安排錯誤也時有發生。“現在這項工作只需要一個人來做,數據融合、校對、勘錯、修正,所有操作在15分鐘內即可完成,效率大大提高了,數據精準性也得到了有效保證”。姜宇說。
而地服分公司客運部調度員惠騰飛和特種車隊隊長李曉偉也直接感受到了新系統帶來的便利。系統針對保障任務分配,設計了自動化分配算法,改變了以往單純依靠紙質臺賬進行時間輪訓式排班的模式。此外,系統在進行任務自動分配時能夠充分考慮機位布局、保障車輛類型、設備狀態、人員資質、相鄰任務時間間隔、任務總量等因素,還通過嚴格計算人員的總作業時間和前后任務的間歇時間,使人員、車輛、設備的安排更加緊湊有序,保障任務銜接更加順暢。“不論是人員排班還是特種車輛分配,系統都會給予科學的安排,不用我們在紙上寫寫畫畫了。”
一線式信息傳遞確保及時準確 語音通話量減少了近70%
中午12時50分,在航班保障間隙,呼和浩特機場航班服務員金鑫鑫邊吃午飯邊用手指在手持終端上敲擊著自己下一班要保障的航班號。僅過了幾秒鐘,終端屏幕上就彈出了該航班的詳細信息,包括機型、預計到場時間和停機位都一清二楚。“自從有了手持終端系統,我可以簡單便捷的查詢航班的保障進度,信息傳遞更加準確了”。金鑫鑫說。
據了解,智能生產運行系統改變了以往航班保障信息完全依靠電話和對講機傳播的傳統模式,采用一線式的信息傳遞方式,解決了信息傳遞過程中由于誤聽誤傳現象引起的失真難題。調度員可以自行設定信息傳達的范圍,避免了信息重復發送和無效信息接收。工作人員能夠利用開發定制的手持終端即時對講、隨時隨地航班信息查詢。
系統還可以針對不同的人員范圍進行信息一體化發布。當機場啟動大面積航班延誤預警時,運行指揮員可以建立臨時應急會議組,第一時間向參會單位發布信息。
據地服分公司的楊曉鑫介紹:“系統上線后,調度員與一線員工間對講機信道堵塞、通信不暢、員工容易誤聽誤傳等通信難題都迎刃而解。一線員工與調度之間的語音通話量降低了近70%”。
系統啟用后,在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再也聽不到嘈雜的通信語音,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安靜的環境。調度員工作量減少了,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思考和決策,保障航班更順暢地運行。
關鍵環節預警將安全防范關口前移 對保障環節進行全流程監控
業內人士表示,在機場的安全管理中,機坪監管和工作流程監督是重點也是難點。而新系統中的車輛地理信息系統對于重點、難點問題給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以前檢測車輛超速,只能由工作人員在機坪上用測速槍跟著車輛進行測定,距離太遠就會造成測量誤差。系統上線后,如果保障車輛在機坪行駛時超速,車輛地理信息系統就會自動彈出超速提醒信息,告知機坪監管員車輛超速”。呼和浩特機場飛行區管理部石巖邊介紹,邊點擊系統任務欄中一輛正在作業的車輛演示。系統上清晰地顯示著車輛的類型、速度和位置。
此外,當場務施工人員進入跑道施工前,只要在手持終端上點擊正在施工,調度員就會收到跑道正在占用的信息。當有航班備降進行申請時,系統就會進行提醒,有效防止了跑道入侵的發生。
廊橋操作員杜樹森則認為,系統的關鍵保障環節智能化監測和預警功能給他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減少了工作誤差。“如果我們廊橋操作員未按照規定時間(系統提前設定)到崗,系統會提前5分鐘(系統提前設定)自動發送信息進行預警提示”。
系統還可對停機位、廊橋及特種車輛使用次數自動累加,對超負荷運轉的設施設備發出預警信息,便于相關人員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將設施設備故障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以前,即便全員上陣,也不能確保每一個保障環節都能被監控到。現在,調度員、值班領導不僅可以通過系統對保障環節進行全局把握,還能通過系統內部融合的數字監控平臺一鍵調取保障實時場景。而當系統進行了違規行為提醒,工作人員未在一定的時限內糾正時,系統還會將違規情況進行‘越級’上報,有效避免了違規行為的發生”。石巖說。
此外,智能生產運行系統實現了信息自動錄入、航班信息自動統計、員工工作量自動統計等功能,不僅提高統計數據準確性,而且可以將一線人員的違規操作記錄、未按規定時間到位記錄、車輛超速記錄、未按規定線路行駛記錄等自動記入數據庫,通過后臺數據分析,得出違規頻率、重點違規類型、人員的資質能力匹配情況、培訓缺失內容等,使得管理人員可以有針對性地消除風險等級較高的隱患問題。
“隨著采集數據的不斷增加,不僅能讓管理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機場的保障資源是否匹配,也能為機場甚至整個行業制定工作標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副經理劉鑫說。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內蒙古機場集團將信息科技定位為“落實集團戰略的工具和手段、管理創新的重要途徑、管理輸出的核心能力”。目前,包頭機場和呼倫貝爾機場生產運行智能保障系統建設項目已經立項。未來,內蒙古機場集團將逐步在成員機場范圍內推廣智能生產運行系統,進一步提高運行效率和安全生產水平。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