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4年國內民航十大新聞(組圖)
日前,《中國民航報》、《中國民用航空》雜志聯合評選出了2014年國內民航和國際民航十大新聞。
2014年國內民航十大新聞揭曉:
1我國航空安全水平保持世界領先
2中國民用航空局為國產ARJ21-700飛機頒發型號合格證
3京津冀協同發展民航先行一步
4低成本航空熱初顯
5首都新機場開工建設
6民航投資基金設立
7東部高空空域整合完成
8國內機上互聯網建設取得新進展
9我國PBN飛行程序設計機構獲國際民航組織認證
10國產生物航煤獲準投入商業使用
我國航空安全水平保持世界領先
今年,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民航安全工作,把民航安全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國家安全的高度。2014年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民航較長時間確保了運輸航空安全,成績來之不易,全行業要切實防止松懈麻痹思想,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安全工作,確保人員素質、安全管理、設施設備跟得上民航的發展。李克強總理也就民航安全工作作出批示。
2014年,民航踐行持續安全理念,繼續保持總體平穩向好的安全態勢,全行業持續安全理念,實現運輸飛行762萬小時、335萬架次,同比分別增長10.2%、8.8%。從2005年至今,億客公里死亡人數10年滾動值為0.001(世界平均水平為0.012),運輸航空百萬架次重大事故率10年滾動值為0.05(世界平均水平為0.48),同比分別降低58.8%和46.9%。
中國民用航空局為國產ARJ21-700飛機頒發型號合格證
2014年12月30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在北京向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頒發了ARJ21-700型飛機型號合格證。這標志著我國首款噴氣支線客機通過了中國民用航空局型號合格審定,飛機設計滿足保證安全的基本要求,獲得了參與民用航空運輸活動的“入場券”。
通過ARJ21-700飛機的研制,我國民機生產初步探索出一條“自主研制、國際合作、適航為準”的民機技術路線,為C919大型客機項目順利推進開辟了道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民用航空局的審定工作始于2003年。按照工作程序,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了包括試飛員在內的涵蓋飛機設計所有專業的型號合格審查組,共檢查了300項地面試驗,審查和批準了包含243個試飛項目、1301個試飛點的審定試飛大綱,審定試飛累計761架次,審查和批準了3418份符合性驗證報告。
隨著ARJ21-700型飛機適航審定工作順利完成,民航適航審定能力明顯提升。2014年12月30日,中國民用航空發動機適航審定中心成立。審定中心將建設一支專業、專家、專職的發動機適航審定隊伍,完善規章立法,改進審定程序,推動適航規章體系的標準化,建立客戶化的咨詢服務體系、一體化的保障體系和長效化的溝通交流機制。
京津冀協同發展民航先行一步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要率先突破。2014年8月26日,民航局組織召開京津冀三地機場協同發展座談會。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機場主要負責人以及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民航局相關司局主要領導就如何推進落實京津冀三地機場協同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
2014年12月16日,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天津機場啟動會在天津舉行。會上,民航局正式宣布已經于2014年12月12日出臺了關于推進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的意見。這標志著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部署的進程中,民航業已先行一步。該意見提出,要全面提高京津冀地區航空保障能力和運輸服務水平,全力推動京津冀民航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014年12月22日,在民航局推動下,京津冀三地機場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簽署。這標志著民航落實新常態下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率先在機場領域實現了協同發展。此次戰略合作協議明確了三方機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礎上,三方將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客貨運保障資源,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適度錯位經營,努力構建功能完善的區域機場體系。
低成本航空熱初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航空運輸的快速發展,民航消費群體的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航空公司一家獨大的格局正逐漸被打破,低成本航空在航空運輸版圖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2014年,民航局印發了《民航局關于促進低成本航空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政策層面上進一步優化了我國低成本航空的運營環境。指導意見從堅持安全發展、促進快速壯大、支持靈活經營、鼓勵走出去、改善基礎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六個方面提出了多項政策保障措施。
2014年7月2日,東航旗下的中國聯合航空有限公司宣布轉型為低成本航空公司。此外,天津航空、西部航空、首都航空等都在加快轉型步伐,國內低成本航空熱初步顯現。春秋航空于2014年12月10日被證監會核準IPO。這家中國最早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終于能夠獲得 “民營航空第一股”身份。
首都新機場開工建設
2014年12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北京新機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新機場工程將按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飛機起降量6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
2014年12月26日,首都新機場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首都新機場投資額為800億元,規劃建設7條跑道,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需求。首都新機場建成后,不僅能夠緩解北京首都機場容量飽和的運行壓力,進一步增強我國民航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還將積極促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和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引擎。
據了解,新機場選址對凈空、空域、區域經濟發展等進行了全面科學論證和嚴格比選,規劃設計借鑒了國內外“一市多場”及樞紐機場建設的成功經驗,在空管運行、綠色環保等方面采用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民航投資基金設立
2014年9月6日,民航局向全行業下發了《關于積極支持民航投資基金設立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將由民航主要企業聯合資本市場知名企業,共同發起設立民航業首個主體多元化的投資基金——民航投資基金。這是民航系統破冰行業投資改革體制的一項大膽創新。
民航投資基金承擔著積極探索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的全新投融資模式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打通了社會資本參與民航建設發展的通道,提高民航市場化程度,推動實踐民航混合所有制經濟,豐富民航市場主體,激發改革活力。民航投資基金將與民航發展基金相輔相成,協調配合,共同構成我國民航建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民航投資基金將重點關注低成本航空、通用航空等業務中極具發展潛力的項目和成長性較強的企業,重點推動民航大數據應用等民航新興業務發展,打造產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東部高空空域整合完成
2014年5月29日零時,民航空管系統完成了鄭州高空空域接管第三階段工作,完成了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區管中心無縫銜接東部高空空域整合工作。
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區管中心在實現無縫銜接后,一方面,有利于減少飛機轉頻次數和航班協調量,方便飛機連續上升下降,減輕繁忙航路的運行壓力,提高管制運行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三大區管中心加強協調合作,讓溝通更順暢。尤其是有利于空管保障單位在每年暑運、春運大流量航班保障期間或者出現特殊天氣時,更加有效地溝通協作,科學合理采取流量管理措施,有效減少航班大面積延誤,從而提高東部地區的整體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國內機上互聯網建設取得新進展
為了給旅客提供更好的航班體驗,我國各大航空公司爭相試驗機上互聯網技術。國航繼推出機上局域網航班、全球衛星通信互聯網航班后,于2014年4月16日在CA4116由北京飛往成都的航班上實現了地面基站模式的地空寬帶無線通信上網。
2014年7月23日,東航與中國電信聯手打造的中國內地首個衛星寬帶空地互聯商業測試航班,順利完成上海與北京間的飛行任務。此次東航使用的是亞太六號衛星KU波段轉發器。在飛行過程中,如果遭遇氣流引起飛機顛簸,空中WiFi信號會出于保護自動關閉。東航自2014年9月新引進的20架波音777-300ER客機將陸續安裝上網設備,在這些寬體機執飛的航線上,旅客均可以享受到空中上網服務。
2014年11月11日,由國航、中興通訊等成員單位聯手發起的空中互聯網產業聯盟在珠海成立。在加速民航業進入機上網絡發展新時代的同時,聯盟的成立還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航空業傳統經營方式的轉型。
我國PBN飛行程序設計機構獲國際民航組織認證
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成為國際民航組織(ICAO)認證的傳統和基于性能(PBN)儀表飛行程序設計機構。這意味著航科院PBN儀表飛行程序設計符合ICAO的質量標準和設計能力要求。
2014年6月30日,在國際民航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成立1周年招待會上,ICAO航行局局長宣布航科院成為第7家獲得國際民航組織PBN飛行程序設計認證的機構,并將標志牌授予航科院總工程師。
據了解,在PBN技術進入我國初期,國內機場運行的PBN程序都為外國公司設計,其核心技術絕對保密。自2003年開始,航科院跟蹤研究PBN關鍵技術,從參與國外程序設計到自主創新,開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PBN程序設計和驗證平臺。在RNAV/RNP APCH程序設計方面,自2010年以來,航科院已經自主完成37座機場的程序設計并正式公布使用。在RNP AR程序設計方面,航科院目前可以結合各機型性能進行RNP AR程序設計,完成飛行運行安全性評估,幫助航空公司提高RNP AR運行能力。
國產生物航煤獲準投入商業使用
2014年2月12日,民航局航空器適航審定司在北京正式向中國石化頒發了1號生物航煤技術標準規定項目批準書(CTSOA)。這標志著備受國內外關注的國產1號生物航煤正式獲得適航批準,并可投入商業使用,中國生物航煤行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對生物航煤產品進行適航審定并頒發批準書的國家。
民航局下一步還將繼續完善替代燃料等航油管理規章和程序,逐步推進航空煤油和航空汽油的設計生產適航審定,進一步加強航油適航審定能力建設,重點加強航油航化適航審定中心組織機構建設,健全適航審定隊伍,完善適航審定體系和航油適航驗證平臺,鼓勵市場對外開放,開拓新的局面。中國石化將繼續進行生物航煤的研發和應用,研究多種原料和技術路線,保證原材料的多元化,并逐步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推動生物航煤的商業應用,積累更多運行和使用經驗。
2013年4月24日,航空器適航審定司在上海組織完成了國產1號生物航煤飛行驗證活動,標志著由東航與中石化、中航油共同合作推動的生物航煤項目進入最終評審階段。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