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航獲補貼38.73億 牽手地方政府各有所圖
對航空公司來說,通過開通一些航線等以獲得政府補貼,似乎已成為行業慣例。今年上半年,包括中國國航在內的航空公司,更是依靠政府補貼避免了賬面虧損的尷尬。
在A股市場獲取政府補助金額上億元的58家公司中,中國國航位居第二,而除了中國國航,四大航空上市公司均獲得了數額不小的政府補貼,總計達到38.73億元。
補貼助國航逃離虧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中國國航的半年報發現,上半年公司的營業外收入為8.78億元,其中政府補助為8.18億元,約占營業外收入總額的93.17%,而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74億元,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政府補助,中國國航上半年的凈利潤將為負數。
對于政府補助的內容,中國國航在半年報中表示,政府補助主要為政府部門給予的用于支持航空業務發展的補貼收入。而去年同期,中國國航收到的政府補助只有2.356億元。
另據記者統計,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上半年的營業外收入共49.75億元,其中來自政府層面的各種補貼合計38.73億元,約占營業外收入的77.85%。
對于投資大、收益時間長、利潤空間薄的航空業來說,每年能夠獲得一定的政府補貼,似乎已經成為行業慣例,尤其是在開通一些國際航線和老少邊窮地區航線時。
希望通過開通航線帶動本地區的招商引資和旅游,是當地政府不惜重金補貼航企落戶的重要原因。比如早在2005年,重慶市政府就曾決定市級財政在3年內每年撥款2000萬元,共計6000萬元補貼航空公司在渝的國際航線,以期拉動當地旅游、商務談判及地區經濟,據測算,重慶每多一條國際航線,1年就可增加500萬元稅收。
對此,一些航空分析師對記者分析,航線相關補貼的安排,有利于航空公司通過低票價吸引大量乘客培育市場,但如果補貼收入的貢獻占利潤的比重太大,也會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和政策風險。
一家開通國內二線城市到歐洲航線的航空公司管理層對記者透露,在決定開通這條航線之前,當地政府就承諾在稅費優惠和航班補貼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基本可以覆蓋開通航班后30%左右的成本,這也是公司最終做出開航決定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優惠和補貼政策,開航后面臨的很可能就是虧損,但一些政府補貼只提供三年,如果航線不能在三年內完成扭虧,最終結果可能還是取消。
地方政府的“小九九”
當然,即使擁有政府補貼,今年上半年航空公司的業績依舊不理想。比如中國國航的凈利潤就同比下降57.6%,不過利潤的下降與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匯兌凈損失7.21億元不無關系,去年同期,中國國航匯兌凈收益11.19億元。
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場部人士也對記者坦陳,除了匯兌收益,今年的航空市場需求也不景氣,尤其是八項規定和經濟影響下的兩艙(頭等艙和公務艙)收益下滑,票價水平一直不高,而進入下半年,由于行業運力增加仍較快,高鐵競爭加劇,市場準入放寬,這都使航空公司的經營業績短期內難有大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兩年,隨著民航局重啟新設航空公司的審批大門,各路資本尋求與更多地方政府成立合資“本土”航空的步伐再度加快。今年上半年,就有長龍航空、青島航空等多家新的航空公司開飛,其中不乏地方政府參股的身影。此外,還有多家傳統航企與地方政府在當地成立合資公司。
“聯合地方政府在當地成立航空公司后,得到的將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注資,還可能是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免稅、土地優惠,甚至是其他產業的投資機會等。”民航局一位官員分析指出,比如為了吸引航空公司開航線,一些地方政府會用機場附近的土地代替現金補貼,此外在工商、稅務等方面也會一路開綠燈。
不過,一家國有航空公司的管理層對記者指出,如果單純從發展航空主業的角度看,與地方政府成立合資公司更多是“占地盤”的概念,地方政府在出資出力后,必然要求航空公司的航線和運力投放向該地區傾斜,這并不利于航空公司優化布局航線網絡。而如果在網絡布局、客貨市場營銷,甚至是機型選型和保障能力上難以與母公司實現戰略協同,單純依靠政府補貼來“占地盤”的模式,并不具可持續性。
一位航空業分析師更是對本報記者分析,目前的航線時刻已經很緊張,優質航線資源幾乎已被現有航企壟斷,新建航企將面臨與傳統航企更激烈的時刻、飛行員、機務等有限資源的爭奪。而成立新的航空公司又需要增加運力引進,從而使目前的市場運力更加過剩。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瑞士航空在變局中的發展之道
- 下一篇:奧地利航空“重生” 小而美的中型航企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