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第一次”不屬于國內航企?
本文轉自微信賬號“航企那些事兒”
5月10日,某外國航企在西安開通了到舊金山的航線,這也是陜西乃至大西北地區的第一條直飛北美航線,趕在陜西本土的長安航空重新首航的次日又增加一條洲際航線,西安航空市場火爆可見一斑。
可是,TOA發現了一個好尷尬的問題,雖然國內航企在西安開通了不少國際航線,也有幾條洲際航線,但不管是歐洲方向還是北美方向,第一條航線都歸屬于外航——其第一條歐洲航線是飛赫爾辛基的。
而再往下細想下去,會發現國內好多城市,特別是二線城市晉身為洲際航線航點,都是被外國航企開的光。比如說武漢—巴黎,比如廈門—阿姆斯特丹、成都—阿姆斯特丹、杭州—阿姆斯特丹、青島—沈陽—法蘭克福、天津—溫哥華,統統都是國外的航空公司飛的,而且像青島、天津至今都還沒有國內航企開通洲際航線。
為什么這么多二線城市的第一條洲際航線不屬于國內航企。TOA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中國民航發展歷程所致,數年前,國內有實力開通洲際航線的航企不外乎三大航和海航,三大航都在謀求打造樞紐網絡型航空公司,無太多精力和運力投放到二線城市去開通洲際航線,海航彼時的實力還比較弱小,出于經營和安全等多方面考量,洲際航線都是圍繞北京打造。另一個是經營層面的考慮,雖然開通洲際航線能從地方政府獲得補貼,因而初期的經營壓力可能不會太大,但政府補貼并不是一直都有,是為了讓執飛航企有造血能力而提供的,國內航企海外營銷能力相對較弱,且在海外沒有航線網絡支撐,因而在客源爭取上處于劣勢。
應該來說,現在的情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國內洲際航企數量2014年還是5家,今年年底可能就有9家,原本的中型航企進入洲際市場以及787這一瘦長機型(座位數相對較少)現身,為國內航企看中二線城市成為必然。四大航從去年開始也全面在二線城市開通洲際航線等遠程航線。
那么,你覺得,還會有哪座城市的第一條洲際航線會被國外航企拿走?你覺得國內航企要不要出這個頭,成為新洲際航線的第一家航空承運人?歡迎留言討論。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