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和法律界人士談“海娜號”被扣事件
9月18日,包括87名自愿隨船回國旅客在內的郵輪“海娜號”抵達天津港,在被扣押長達74個小時后,我國本土第一艘豪華郵輪及被困濟州島的旅客全部回國。國內旅游、法律界人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起世界上第一次扣押郵輪及游客的事件,完全不應該發生。即將正式實施的旅游法,對知情權、索取賠償權等旅游者權利做了明確規定。“海娜號”被扣事件,拷問著有關當事方的法律、道義責任。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扣押郵輪導致游客大規模滯留事件,旅游史上前所未有,影響惡劣。”特別是在此事件中,主要當事者都擺出“無辜”姿態:沙鋼方面自稱合法,“我只是要求扣押郵輪,無意扣押游客”;郵輪方面認為,經濟糾紛根本與“海娜號”郵輪無關;濟州法院方面則“周末無人上班”。“三無”之下,普通游客成為“人質”,被有關方面征引國際扣船公約、海事法、英國法院管轄權等司法術語,把游客搞得像卡夫卡《訴訟》中的主人公:莫名其妙陷入與己無關的法律困境。人們需要真正的法律和道義拷問,而不是用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把無辜旅游者牽進術語迷宮。立足旅游法,給公眾知情權,給大家一個交代,不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說,事件發生后,“海娜號”經營者采取應對措施比較及時、有效:一面安撫游客,安排生活需要,保障游客人身安全;一面在力所能及范圍內,保證游客權益不受損害。但難以回避的問題是,郵輪旅游是一個完整過程,一旦在一個港口耽誤時間,整個旅程就“擱淺”了。因此,經營管理者應當對任何可能出現的事件做好預案,一旦出現危機,首先要做什么,由誰去做,如何及時通報信息,對游客權益什么樣承諾,必須井井有條,使影響和損失得到有效控制。旅游者也要有面對意外危機的心理準備,提高權利意識。對任何形式的外出旅行,都要簽訂正規合同,根據旅程性質購買適當保險。截至目前,未有任何關于意外險賠付的報道。旅游、保險業應進一步,強化旅游保險意識。
北京第二外語學院旅游法律與產業規制研究中心主任韓玉靈說,在文明社會,法律、道義是統一的。“程序合法”不是“無情無義”的托詞。此次游客被困,沙鋼船務聲明公司申請扣押郵輪,而非扣留游客,表示愿意配合有關部門妥善處置游客滯留問題。但這一表態已經是郵客被困兩天后的9月15日。郵輪就是載客的,濟州島又是郵輪的主要目的地。就像客機不只是“一件飛行器”,而是乘客生命的載體;郵輪承運的也不是無生命的貨物。旅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所有相關法律,在“個性”之外,都有保護人類生命安全的共性。任何法律行為都不能置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于不顧。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加媒:中國開通海拔最高民用機場強化對西部管控
- 下一篇:短評:航班延誤服務要講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