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動了民航的“奶酪”?
剛剛過去的3月,國內三大知名航空企業(國航、東航、南航)紛紛曬出了各自去年的財務報表。受到高鐵分流、油價波動、匯兌損失、市場疲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三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下滑約三成。
2012年是民航業較為窘迫的一年,多方因素牽制了“大鳥”的腳步,其中不得不提高鐵在市場競爭中的脫穎而出給民航業的沉重打擊。京廣、哈大線的相繼開通打破了市場的既有平衡,高速鐵路網線的逐步完善讓此前人們對高鐵“單一區域性”的印象蕩然無存。諸如長三角地區,高鐵網線幾乎遍布所有主要城市,形成快速而又密集的高鐵交通網絡,讓民航此前在中短途運輸中的優勢蕩然無存。相比之下,高鐵在城市間的靈活穿梭也是大多建在偏遠位置機場所不能比擬的。
比過便捷性之后,服務質量的優劣又成為二者次輪較量中的標尺。先前,民航倚仗服務優勢笑傲群雄。然而,這樣的格局正被高鐵帶來的新服務杠桿重新權衡。作為后來者,高鐵進步的神速也將成為國內外學習先進的典型。放眼這幾年,高鐵乘務素質的跳躍發展不時讓人眼前一亮,告別稍顯嚴謹的老一代乘務制服,能說一口流利語言、舉止端莊且精通業務的新一代乘務已和民航空乘的綜合素質不相上下。筆者看來,在快速消費完積累優勢后,民航再無什么值得驕傲的資本。那么在報表上顯現出的疲態,也可算作消費者經過斟酌后對其作出的直觀評價。所以迎接頹勢也就不可避免。
然而,認為高鐵對民航的沖擊僅限于此,那就大錯特錯了。隨著中國鐵路運輸市場化理念的不斷強化,新服務營銷理念已開始成為鐵路決策層的追逐目標。差異化服務、會員機制、常旅客管理等一個個新鮮名詞接二連三的從新聞口子曝出,優質服務理念的打包推出無疑又給到高鐵這塊新招牌更加高階的成色。“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該給到什么”,筆者驚嘆鐵路的改變。越發貼近市場的經營思路、高效迅疾的反應速度,執著的探尋新理念、找尋企業文化的根源,這些都詮釋出了鐵路的改變,也累積著競爭的資本。
眼看手中客源不斷流失,想必此刻民航還來不及反思即要開始著手后續措施的研補,倉皇之間僅能想到“票價跳水”也就在眾人意料之中了。而如何重塑優勢,正面迎擊?興許還不是一加一這等簡單算式。如何進退?民航真是要好生斟酌一番。
放眼當前,是誰動了民航的“奶酪”?民航可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先期的消極懈怠、中期的冷眼旁觀導致了常年積累優勢的消失殆盡。民航對高鐵發展的預期過低、重視不足也是自身份額迅速縮水的重要原因。這回對兩者市場定位的錯誤判斷,讓民航狠狠地栽了跟頭。 “奶酪”從不曾被人動過,只是 “主人”將它拱手送出罷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機票銷售即將開啟微信營銷時代
- 下一篇:中國民航寬體飛機經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