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降低自制航空器落戶門檻 可用視頻申請
伴隨社會發展、科技進步,“DIY”(Do it yourself,親手制作)在各行各業悄然興起。在通用航空產業崛起的當下,各類輕小型航空器同樣可以“DIY”。近年來,我國廣大航空愛好者已不滿足于乘坐飛機出行,紛紛加入火熱的“DIY”航空器行列,各類小型航空器陸續從“尋常百姓家”騰空飛起。然而,在體驗“自由飛翔”的同時,“DIY”航空器發生的不安全事件也屢見報端。為此,民航局與時俱進地調整適航審定和監管政策,出臺了關于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航空器的適航管理程序,在保證航空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適航取證“門檻”,為航空愛好者提供了合法飛行的“綠色通道”,將有助于通用航空市場向著安全、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
逐夢藍天合法在先
為促進各類“DIY”輕小型航空器的設計、生產和安全運行,鼓勵航空愛好者主動創新,2015年2月9日,民航局出臺的《自制航空器特許飛行證和限用類特殊適航證頒發和管理程序》、《套材組裝輕型運動航空器特許飛行證和限用類特殊適航證頒發和管理程序》和《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的航空器的特許飛行證頒發和管理程序》正式生效。至此,各類“DIY”航空器可以依法走上適航管理的道路。
作為通航產業的一環,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航空器的飛行活動,對于普及航空文化、培養航空人才具有推動作用,能夠促進通用航空發展和創新。目前,在我國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的航空器數量快速增加,已經成為通用航空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航空發達國家,針對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航空器,有著完備的適航管理機制,極大地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作為世界上通用航空發達國家,其民間航空盛行,許多家庭以“DIY”的方式逐夢藍天,在注冊的28萬多架航空器中,自制類、套材類航空器數量接近3萬架,所占比例高達10%,且數量增長最快。
此前,與我國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航空器的發展速度和前景相比,與之配套的法規標準建設滯后,監管機制不夠明晰。該類航空器通常在沒有適航證的狀態下進行“黑飛”,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還發生過多起飛行事故,危及到了大眾生命、財產安全。
不論是乘坐一人的航空器,還是乘坐百人的航空器同樣需要確保飛行安全。民航局航空器適航審定司司長殷時軍表示:“將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航空器納入適航軌道,讓飛行活動有法可依,才能夠促進其更好發展。”
基于此,民航局本著“疏堵結合,源頭治理”的原則,用限制類特殊適航證對自制類、套材類和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的航空器進行管理,規范了各類“DIY”航空器適航管理,為航空愛好者提供了合法飛行的渠道。
“這一舉措,有望從源頭上解決“黑飛”問題,維護通用航空良好發展秩序。”全程參與管理程序編寫工作的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專家這樣告訴記者。
適當監督便捷取證
目前,三個管理程序在現有CCAR21部適航規章,即《民用航空產品和零部件合格審定規定》框架下,以積極引導和適當監管策略,建立健全了通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法規體系,為合法飛行提供了政策保障;以靈活的管理方式,為各類“DIY”航空器適航取證提供了便捷服務。
依據管理程序,各類“DIY”航空器都有了明確定義,取證方向清晰明了。其中,自制航空器指主要部分(50%以上)由個人制作和組裝、并且僅為了個人娛樂和教育目的制作航空器。而套材組裝航空器是個人從持有民航局生產許可證的輕型運動航空器生產廠家獲取套材、自己組裝的輕型運動航空器。
同時,三個管理程序與民航局之前頒布的其他針對最大起飛重量小于5700公斤的小型商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政策之間“無縫銜接”,實現了小型通用航空器管理全覆蓋。
在“DIY”航空器“達人”毛一青看來,三個管理程序是通用小型航空器適航管理的“里程碑”,順應了“DIY”航空器蓬勃發展的需要。
除此之外,管理程序還大大降低了適航取證“門檻”。首先與其他類航空器有很大不同,自制類航空器和套材類航空器都只需申請單機適航證,不需要申請型號合格證和生產合格證;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的航空器只需提前30天申請特許飛行證,就可以進行本次航空比賽飛行或展覽飛行。
其次為節省取證時間,管理程序明確,申請取證的個人可以用日志、照片、視頻的方式,記錄航空器的設計、制造和加工、工序和檢查過程,作為申請依據。同時,管理程序還提供了詳細的制作和組裝檢查單,為航空愛好者提供了操作指南。
“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民航局簡化了適航取證和檢查流程,便于航空愛好者早日實現合法飛行。”中國民用航空科學技術研究院適航所所長路遙這樣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自制類航空器需要遵守“51%規則”,大部分制作和組裝工作要由申請取證個人來完成,不包括購買的標準件。套材類航空器的申請取證人必須通過正規渠道獲取套材,并嚴格按照組裝要求組裝航空器,不能使用自制件,不能實施加改裝。
“張馳有度”是管理程序的一大特點。民航局要求“DIY”航空器申請取證人必須持有相應等級駕駛員執照,且僅限持證人自己駕駛該航空器。
“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的航空器取證后,只能用于個人娛樂或教育目的,禁止任何以取酬為目的的商業行為。”民航局航空器適航審定司適航檢查處處長李博在采訪中多次這樣強調。
廣泛普及引領發展
至今,三個管理程序已經出臺十月有余,既為航空達人們提供了合法飛行的舞臺,也積極促進了“DIY”航空器的發展。據毛一青介紹,在他周圍“DIY”航空器的參與者,已經從年初的幾十人增加到近200人,呈倍數增長趨勢。
記者了解到,部分“DIY”航空器參與者有個觀點:適航取證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在把控航空器品質、安全飛行等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取證人付出較多成本,阻礙了“DIY”航空器這一特殊產品的改良和創新。
事實并非如此,民航局一直以來支持、鼓勵航空科技創新,尤其是三個管理程序結合了大量專家的經驗,匯集了國內外先進技術之所長,綜合了我國民航發展現狀,可以說是集眾家之所長的行動指南。
“適航法規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行業發展,而不是限制發展。”殷時軍表示,“如果在申請取證人事先了解民航適航管理規定,在設計伊始就按照適航思維來進行,將大大縮短航空器改良、創新的時間,反而可以更早、更安全地飛起來”。
一個好的管理政策需要“廣而告之”。2015年7月和10月,民航局已經在行業內外進行了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的航空器政策宣貫。今年,民航局還將進一步加強該類航空器適航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在更多的通航企業、航空愛好者和群眾中間進行宣傳,提高全社會對航空認識水平。
實際上,對適航管理來講,自制類、套材類以及用于航空比賽和展覽航空器管理程序的出臺只是工作的開始,還需要積累經驗,不斷優化。
如今,出臺管理程序相當于為各類航空器達人們鋪好了適航路。未來,這條路還需要不斷維護、升級,才會變成促進發展的高速路,適應和引領行業發展。
行業發展需要每一位參與者的自律,實際參與遠勝于在旁觀望。可以預想,如果每一位“DIY”航空器參與者都知法、懂法、依法、守法,遵從適航理念,并在整個圖紙設計、航材采購和制造工藝流程中一以貫之,參與者自身和行業將能共生共贏,實現健康、安全、有序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