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動力能源公司換季工作 “比秋雨更深入”
入秋后的北京已經下了數場雨,秋季的雨,沒有春雨的矚目,也不如夏雨的猛烈,但它卻下的格外“深入”。動力能源公司作為“第一國門”的能源管家,在秋季兼顧航站樓環境舒適的調節、暖通設備的過渡和節能降耗的把控,要義更在一個“深”字上——深入現場了解旅客需求、深度分析優化維保計劃、深謀遠慮制定節能方案。就如同秋雨一般,深入且專注。若說與秋雨還有不同之處,那便是秋雨帶給人們的是印象深刻的寒,而動力能源的目標則是讓旅客感受到深入內心的溫暖。
溫度調控,舒適“更深入”
“國慶”過后,北京的氣溫逐漸轉涼,與往年相比,17年的秋來的更加急促。T3航站樓內暖通運行班的工作人員正手持“環境測溫儀”行走在登機橋直廊通道處。“這已經是我今天第三次到這里進行測量了,上午和中午的溫度都還達標,就是在這16:00到18:00間,這個區域容易出現低溫現象”工作人員說道。他立刻聯系了樓宇自控班組的值班員,在短暫的溝通過后,工作人員再次測量了值機區域的溫度,在確認溫度有所上升后繼續了這次巡檢。
在進入秋冬過渡季后,空調站隨即調整了空調設備的運行模式,由于本次入秋后氣溫下降比往年降幅更大,空調站隨即減少了室外新風的引入量,在確保旅客舒適度和空氣潔凈度的前提下,合理規劃空調機組運行時間,根據樓宇系統的溫度檢測實時調節,確保航站樓內溫度達到過渡季標準。但空調、暖通系統的服務對象是旅客,單單依靠控制界面上的數字不足以詮釋航站樓的環境舒適程度,空調站各暖通運行班組加強了溫度巡檢頻次,做到全時段、全區域、全覆蓋,由工作人員實地測量,以旅客的視角審視環境保障工作完成效果。經過實地巡視工作的檢驗,空調站深入了解旅客需求,優化了末端空調設施的運行日程,使得空調機組運行方式與所服務區域的氣溫變化及客流量變化規律相關聯。通過建立現場測溫與上位監控的實時聯動機制,將數據化管理與人性化服務有機結合,為旅客提供更加舒適的服務。
設備維保,計劃“更深入”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的到來意味著冬季的臨近,對于航站樓來說,秋夏過渡季的維保是新航季供暖工作的重要基礎。本年度的秋冬過渡季與“十九大”重大運輸保障任務時間有所重疊,百萬平方米的航站樓配備著數以千計的暖通設備,運輸保障任務和換季維保工作需要同時進行,這對于現在僅百余人的空調站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空調站集中人員力量,打破管理模式壁壘,在開展保障、維保任務時,由業務相關性較強的班組共同完成。在人員充裕的情況下,班組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以供暖換季系統維保為例,僅用一周時間,能源供給班與保養應急班共同完成了供暖系統主管線上22個閥門的更換維保工作。
空調站深入研究歷年維保計劃,針對本次換季的客觀難點制定了針對性的維保計劃,拉長戰線、化整為零。在夏季供冷末期,空調站已經著手開展供暖系統24臺循環泵的換季準備工作,將維保計劃縱向拉伸。而215臺熱風幕的維保時間則選擇在夜間進行,將維保周期橫向延展。對于樓內378臺空調機組、1677臺衛生間排風機、68座登機橋及686臺風機盤管,空調站將它們化整為零,穿插進保障任務之間,在不影響航站樓內環境舒適和航站樓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完成本次換季維保工作。
能源利用,節能“更深入”
秋分之后,日照時間逐漸縮短,航站樓內照明時間也需要隨之延長。作為過渡季航站樓能耗“大戶”的照明系統的節能研究從未停歇。經過歷年運行經驗的積累,空調站樓宇自控班組已具備一套完整的航站樓照明時間表,根據早晚太陽的起落時間,每隔15日進行一次開關照明時間順延調整,同時設置節能運行模式,根據夜間航班規律相應設置重點照明時段。本過渡季更加細化公共區域照明管理,將照明設施按比例調控,25%、50%、75%、100%四種照明模式,盡可能利用自然光源,按照實際需求進行照度調節。通過科學計劃和按需調控,樓內照明舒適度做到了更好保障,也讓照明系統消耗的每一度電都用在“刀刃上”。
在過渡季運行模式中,全年冷凍系統為樓內行李系統和控制設備提供著冷源,全年冷凍系統的耗電量相比照明系統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能源節約不分大小。樓宇自控班組根據冷卻系統溫度調節冷卻塔風機啟停,將冷水機組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在保證樓內設備設施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減少全年冷凍系統的耗電量。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雙視角X光機正式亮相烏蘭浩特機場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