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股份公司:構建運行協同體系
作為世界第二大繁忙機場,首都機場每天有1700余架飛機在這里起降,27萬多名旅客在這里抵離,它還運營著100余家協作單位和8萬余名員工。這樣一個龐大組織系統的正常運作需要各方通力協作、資源合理分配、在處置突發事件時,需要信息明確、決策精準、指令迅速、處置得當。首都機場的運行中樞就承擔了這些重要職能.作為首都機場的生產總值班和運行總指揮,運行控制中心今年3月搬入了全新的運控大樓,以轉場為契機,其信息技術支持更高效,其管理職能也更加豐富,運行控制中心協同各駐場單位和專業公司,發揮聯動機制,整合首都機場四大平臺的總體資源,努力打造安全、運行、服務、宣傳一體化運作的機場運行協同體系,為提高運行保障能力和效率、提升服務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聯席作業 提高機場運行保障效率
2017年3月25日,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成功轉場,搬入全新的運控大樓。運行控制中心副總經理王瀚林對記者說,“從1999年的誕生到繼2004年、2008年后的第三次搬遷,從最初單一的的外場指揮中心到現在的多單位協同運行平臺,運行控制中心在不斷地成長。”他表示,作為機場運行管理的核心部門,運行控制中心24小時不間斷運行,在這里多家單位集中運作、協同決策、統一指揮。
轉場以后,運行控制中心的新指揮大廳里設有72個席位,進駐有首都機場集團下屬的相關專業公司、航空公司、地服公司、駐場單位等17家單位,多單位聯席運作、協同決策的模式進一步加強,形成了以指揮協調、航班監控、資源分配、信息管理為主的機場運行控制區,以航空公司、地服公司為主的航班運行保障區,以安保、動力、博維、貴賓公司為主的專項業務處置區。日常情況下各區域、各席位各司其職,按照既定程序、標準開展保障,突發情況下,各單位集中會商、協同決策、統一指揮、整體聯動。
在資源超飽和,旅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首都機場要提高運行保障能力和效率,必須眼睛向內,深挖內部潛力。運行控制中心所采用的統一指揮、聯合作業的模式,使內部資源優化加快了速度,并見到了實效。運行控制中心會同首都機場醫院等單位共同修訂完善首都機場急救旅客處置程序,有效提升應急聯動處置能力。聯合博維公司推進實施T3 行李高端控制系統整體升級、T3APM捷運系統優化等項目,全力推動特種設備預防性維護,確保核心系統及設備穩定運行。與公務機公司共同研究,優化公務機機位管理和使用方案,進一步釋放機位資源潛能。
在今年首都機場的中跑道大修期間,為保障運行穩定,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協助局方制定了航班調減計劃并嚴格執行,制定了不同等級的應急方案,對航班運行狀態進行全天候監測,對于長時間延誤及旅客機上長時間等待航班,及時與各單位共享信息,協調優先放行。大修期間,運行控制中心聯合其他各單位,共啟動不同等級的應急響應機制14次。在保障航班運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確保航班運行正常,保障旅客出行順暢。
協同決策 提升航班正常水平
在新運控指揮大廳的上方,設有首都機場應急會商會議室,透過會議室的玻璃,整個運控指揮大廳一覽無遺。這個會議室就是首都機場運行協調管理委員會(簡稱為“運管委”)在各類特殊情況下,進行協調運行的會商地點。
以“縮短航空器地面滑行時間、提高首都機場整體運行效率、提升旅客服務水平”為目標的運管委,是聯合空管、機場、航空公司共同搭建的運行管理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和首都機場安全管理委員會、旅客服務促進委員會、新聞宣傳委員其他三大平臺的聯動會商機制,由運行控制中心統一運作。
自2009年9月1日成立以來,運管委的規模不斷發展壯大。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副總經理王瀚林告訴記者,繼2016年深航、首都航空、廈航的加入,運管協同運行范疇進一步擴大,成員單位擴大至11家,服務對象涵蓋了在首都機場運營的全部航空公司。
近年來,運管委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在航班延誤治理方面,運管委推出一系列關鍵舉措,狠抓落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嚴格按照CDM系統計算出的航班目標預計推出時間(TSAT)開展保障,關艙門后2小時以上的航班延誤數量同比減少了31.42%。推動國內各航空公司提前15分鐘關閉登機口,遠機位航班關艙門正點率提升了5個百分點。推動《航班正常管理規定》全面落地,積極推進各航空公司不正常航班的信息共享,實現不正常航班信息的統一發布。
在特殊情況條件下,減少大面積航班延誤,運管委強化協同力度,切實推動各單位落實運行保障工作。在除冰季降雪保障中,運管委實施了過夜航班調減、航班計劃預先調整、準備會機制、A-CDM與CDM協同排序等關鍵保障措施,有效減少了航班除冰等待時間,提升航班正常水平。在雷雨天氣保障中,首都機場運管委組織各成員單位編發多個程序,分別從事前提前預判、事中協同決策保障、事后補班計劃來對航班進行保障,有效降低了安全運行風險,提升航班運行效率,也對保障首都機場的整體運行平穩,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副總經理王瀚林告訴記者,由于資源限制,首都機場一直以來都存有近機位緊張、過夜機位緊缺等問題。2016年,首都機場推動局方建立首都機場航空器夜間停場資源核準機制,嚴控過夜航班數量。同時,通過推動四大航混合接飛靠橋,日均廊橋的使用人數增加了3450人次,通過優化遠近機位的分配布局,日均靠橋增加了30架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機位緊張的現狀,提高運行保障能力。
未來,運管委還將以提升航班正常性為核心,以提升核心資源使用效能和關鍵環節運行效率為重點,切實提升首都機場整體運行品質。
打破信息孤島 實現運行系統數據互聯互通
如果協同運行體系是首都機場的大腦中樞,那么信息網絡就是確保指揮命令能準確傳輸的神經網絡。搭建科學高效的信息網絡是協同運行的基礎。運行控制中心進一步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了運行信息監控數據的互聯互通,追趕數據監控的最后一公里,“給北京新機場樹立榜樣”。
首都機場以運行控制中心轉場為契機,結合未來“運行效率全流程管理”目標需求,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全面整合,構建“大安防網”,以滿足航空公司、地面保障公司等單位的多元化業務需求,改善因跨網絡而引起的信息孤島問題。
通過轉場,首都機場啟用新的高清數字視頻監控平臺,整合全機場200余個攝像頭的監控視頻。新部署了12路高清數字監控線路,并可同時查看。為運行控制中心的指揮協調提供了高效能的技術支撐。
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副總經理王瀚林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打造科學高效的信息網絡,目標是能實現內部集成機場各信息系統數據,外部集成空管、航空公司、駐場單位數據以及來自互聯網數據,通過智能數據引擎高效整合各流程環節數據,提供安全、服務、運行等不同數據視圖,能有效支持管理決策和未來趨勢預測,打造數據共享、信息互通、運行協同、決策共商的機場生態圈。
提升保障能力 完成重大運輸保障任務
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除了承擔機場日常生產運行保障、應急事件處置、航班正常性管理及運行效率提升等任務外,還有一項重要職責,那就是負責首都機場重要航班保障工作。
目前,首都機場保障不同級別的重要航班共計308架次。 此外,運行控制中心還順利完成了歷年“兩會”保障、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APEC峰會保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保障任務。
在歷次重大運輸保障任務中,運行控制中心擔當了前線指揮室的角色,是重大運輸服務的組織實施者。在首都機場這樣繁忙的機場,要做好大規模、高規格的重要航班保障,應對大數量航班在集中時間抵離,對于航班的正常運行來說,是嚴峻考驗。
運行控制中心需要提前做好周密的預案準備,制定不同級別的應急事件預案,和其他各部門、單位及時互通信息,加強協調配合,保證重要航班的正常運行。做到在安全前提下,以運行穩定為核心,盡量減少對首都機場公共航空運營的影響,并盡最大可能減少對旅客出行的影響。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