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通航制造:企業落子產業鏈制高點
對于飛機制造商而言,不僅僅要在整機組裝生產上與世界接軌,還要在重要的零部件生產、銷售網絡、供應商等方面,實現與世界接軌。
3月18日,北汽集團子公司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通航”)與新西蘭太平洋航空航天公司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意味著北汽進軍航空領域正式開花結果。
北京通航將引進該公司的P-750飛機,這是一款單發渦槳固定翼多用途飛機。該飛機適用于農林化飛行、航空攝影、航空護林等工作。按照規劃,今年內首款組裝飛機將實現在北京的平谷投產。到2024年,P-750飛機預計共可銷售近500架。北汽高層人士表示,未來北京通用航空產業將形成研發、制造、營運以及貿易等環節在內的全產業鏈。
這又是一個國內企業通過國際合作涉足通用航空制造領域的典型案例。自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以來,隨著中國通航產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各路資本開始將目光投向整個產業鏈的最上游——通用航空制造業,幾年來,他們不斷探索著可行的前進道路。國際合作生產、收購國外成熟品牌、自主研發等發展方式,在通用航空制造產業中將一一接受檢驗。
合作生產:與世界接軌的窗戶
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中,國際通用航空制造巨頭的目光已經投向了中國,在巨大機遇的驅使下,紛紛開始在中國布局。同時,躍躍欲試的國內企業也看到了國外通用航空產業成熟的發展現狀,國內外企業雙方的需求一拍即合,于是運用合作生產某型號飛機并向全球銷售的模式,運作了多個國際合作項目。
經過一年的發展,這些項目的進展程度不一。沈飛在2007年11月與賽斯納簽署了合作生產L162飛機的協議,2009年9月實現首架交付,至今已累計交付317架;2012年5月,中航工業與賽斯納合作,在石家莊設立合資公司生產賽斯納208系列飛機。2013年12月,首批飛機生產下線;2011年4月,中航工業與巴航工業簽署公務合作框架協議,由哈爾濱安博威飛機工業有限公司進行總裝和生產萊格賽600和萊格賽650公務機。2013年8月,首架在華組裝的萊格賽650大型公務機實現首飛;2012年12月,皮拉圖斯中國總部在重慶兩江新區揭牌;去年,“重慶造”PC-6飛機獲得國家體育總局7架飛機訂單……
可以說,通過國際合作進行通航飛機生產這一模式,在國內通用航空制造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也為中國通用航空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了一扇與世界接軌的窗戶。隨著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這一合作模式也需要深入和升級。
對于飛機制造商而言,不僅僅要在整機組裝生產上與世界接軌,在重要的零部件生產、銷售網絡、供應商等方面也要與世界接軌,將產品與服務推向全球,樹立中國通用航空制造和服務品牌形象。
國際并購:風險與收益并存
除了合作生產外,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許多國外飛機生產廠商面臨著破產的危險,此時一些有實力的國內企業也選擇了進行國際并購。在過去的一年中,就有多項國際并購項目出現。
2011年12月,重慶直投收購了美國恩斯特龍直升機公司。這是一家研發活塞式和渦輪式直升機的著名美國廠商。就性能而言,其產品與羅賓遜R44、西科斯基的兩款飛機(S-333、S-434)、中航工業AC310相近,航程在500公里左右,高度為3000米~4000米。據了解,公司的首批訂單來自重慶市公安局、安監局以及個人用戶。
進行國際并購后,除了生產本身外,優勢公司需要對并購的公司進行管理和運營。因此,還需考慮公司的整體發展、機型的研發創新等工作。所以,整體難度比合作生產大很多。雖然國外有許多成熟的機型,但飛機的生產和銷售有其特殊性,還體現在駕駛員、機務人員培訓、售后維修服務等方面。因此,國際并購要特別處理好接管與整合這個階段。
當然,國際并購的收益和風險是并存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并不成功的案例。2012年,由于深陷債務危機,豪客比奇在當年6月申請了破產保護。隨后,一家來自中國的公司——北京卓越航空工業有限公司——計劃以1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4億元)收購豪客比奇。而這家公司成立僅3年,注冊資本僅有2億元人民幣。3個月后,這一收購談判最終以破裂告終,且損失了5000萬美元的保證金。
自主研發:一直在努力前行
大量的國際合作固然是一條高效的發展道路,但本土的通用航空制造產業也沒有放慢前行的腳步。長期以來,中航工業在我國航空制造領域的實力毋庸置疑。但由于早期我國通用航空市場發展緩慢,且受到空域、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通用航空制造方面的發展也受到限制。
事實上,中航工業在生產上開展國際合作與自主研發齊頭并進的同時,也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產業鏈的布局,尤其是在通航飛機研發這一領域。此外,眾多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機型,也開始投向國內和國際市場。
2013年12月,領航150總裝下線并交付試飛站。這款國產公務機是中航工業在收購EPIC公司后,設計的一款公務機。現在該機型也在進行適航取證,而該機型何時能夠交付給用戶尚未可知。
相比領航150而言,中航直升機設計制造的AC312、AC313這兩款直升機則市場反應良好。其中,AC312已經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總量在90架左右。AC313在2013年11月完成了航空器評審(AEG)過程,標志著該機型初步具備了交付客戶使用的條件。
此外,作為自主研發通航飛機的民企代表之一,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產的阿若拉飛機在2013年5月7日取得了中國民航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PC)。盡管經歷了1年零10個月的等待,但最終拿到“準生證”的這一刻,對通用航空產業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標志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通用航空產品,已具有批量生產的能力。(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規模小增長慢等難題制約通航發展
- 下一篇:“空中ICU”的搭建之路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