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ICU”的搭建之路還有多遠?
在熱播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鏡頭,一架搶救危重病人的直升機直接降落到醫院的天臺上,守候在旁邊的醫護人員會在第一時間將病人接走,進行緊急搶救。
這一美國醫療救援中最普通的場景,卻成為當前我國空中醫學救援的一幅愿景。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全國尚無一個城市擁有完善的空中醫療救護服務體系。
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何時建立一套完備的空中救護體系,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所在。
建設步伐日益加快
在北京,“航空醫療救援”近日成為城市功能發展中頻繁出現的一個關鍵詞。
3月31日,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與歐直公司共同簽署直升機緊急醫療服務合作協議。按照計劃,這架醫療急救專用直升機將由北京首航直升機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為其提供相關服務支持。同時,999急救中心計劃在5年內成立專業的空中救援隊。
無獨有偶。北京華彬天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近日也與120緊急救援中心形成戰略合作,并接收了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向其交付的首架救援直升機Bell-407GX。雙方將共同開展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航空醫療救援服務。
北京首航直升機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兼總裁徐立冬告訴記者,在像北京這種堵車嚴重的大城市中,直升機能夠在緊急交通事故或者應急醫療救援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直升機對于起降地點的環境要求相對較低,可以在狹小的場地內垂直起降,甚至可以在水上、房頂上、山頂上等極端或特殊的場所起降,因此可解決在公路不通情況下的緊急救援問題。
除直升機外,于近日新近成立的金鹿航空救援服務有限公司則主要利用公務機來完成航空救援服務。這家企業由金鹿公務航空公司、香港金衛醫療集團與深圳豐捷救援服務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在其首席執行官路海寬看來,公務機執行救援任務同樣具有自身的優勢。比如,公務機在高原等特殊地形飛行時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在起降時也不會對患者造成耳部不舒服等問題。此外,公務機看似較小,但其巡航半徑卻很大。
事實上,國內很多通航企業都很看重這一業務的拓展。據金鹿公務航空公司董事長胥昕介紹,2013年全年,金鹿公務航空承擔了219架次醫療急救飛行任務,幾乎兩天就有一班。而開航19年來,累計承擔的醫療急救飛行任務更是超過了3000架次。
隨著越來越多的通航企業開始涉足航空醫療救援這一領域,還有一個趨勢更加明顯:相較于所屬航空器可隨時根據外部需要投入醫療急救飛行外,很多企業在醫療專機的打造上越來越專業。金鹿航空公司就專門設置了2架醫療專機,可全天候響應急救服務需求。金鹿航空救援服務有限公司則通過專業的改裝,在機艙內配備了專門的急救設備,真正堪稱空中的ICU(重癥監護室)。
城市效率亟待提高
中國城市對于航空醫療救援的需求由來已久,但是由于整個通用航空領域面臨的幾大難題,如空域受限、缺乏機場和起降點、油料供給匱乏、配套設施薄弱、常年低位徘徊造成的行業整體人才和技術儲備羸弱、稅收和財政補貼滯后等諸多限制,整個體系發展緩慢,長期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
據統計,2010年底,在中國民航局登記在冊的民用直升機數量只有178架,這一數量約為美國的1/70。而在這178架直升機中,無一架是醫療救護專用機。中國原有開展的空中救援服務,均為臨時放置醫療用品并兼顧其他非醫療用途。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013年,僅EC135一款機型就約有500多架機在全球執行緊急醫療救護任務。
增強時效性也是國內航空救援亟待解決的問題。徐立冬告訴記者,國外實施航空醫療救援通常要求直升機在20分鐘內到達指定地點。“然而,這對于國內救援服務而言,是很難實現的”。 北京999急救中心在首航直升機有限公司的運營基地八達嶺機場設有中心,一旦接到救援請求,通常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夠起飛。
徐立東指出,很多人認為在城市中實施航空醫療救援是一件很難的事,會將問題歸結于空域限制等原因。“其實不然,空中醫療救援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完成,這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目前這一工作還沒能形成常態化的運作。”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亟待制定一系列規范的行業標準,建立一套完善的航空救援服務體系。其中,涉及救援飛行任務的申請、空中醫療救援服務、轉運病人標準以及運作流程、支付保障體系等各個環節的內容。同時,在相關資源的整合和使用上,也要劃定明確的權責范圍,使航空醫療救援工作得以更規范地開展。
“如今,我國在航空醫療救援領域的建設才剛剛起步,很多基礎工作要扎實做好。”徐立東說。拿直升機停機坪的設置來說,目前的情況是,我國在這一領域仍很滯后,很多還停留在建筑設計層面。簡而言之,目前的城市規劃既沒有考慮過生產性的飛行需求,也沒有針對直升機起落和通航需要的配套設施進行規劃。
作為直升機在城市應用匯總的基礎保障設施,城市管理部門或政府相關部門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規劃。目前,很多大城市已逐步開展了相關的建設工作,如北京市的999醫療急救專用停機坪已達20個,3年內計劃在京津冀地區增至100個。此外,999急救中心在全市還擁有130個急救站點。在北京安貞、同仁等大型醫院的屋頂和地面,也都有為直升機起降安排的專門場地。
由誰來埋單
2012年伊始,一位外籍男孩兒在張家口意外摔傷,一架直升機將其緊急轉運至北京。直升機只飛行了不到40分鐘,就將男孩兒送至醫院。如果乘坐地面交通,從張家口到北京在不堵車的情況下,則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
然而,在人們感嘆時間就是生命的時候,一個棘手的問題又出現了。這次轉運需要幾萬元的費用,如此高昂的飛行成本對于我國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可謂望塵莫及。為此,當時有媒體評論稱,這也不難理解為何我國城市民用直升機的發展如此緩慢,沒有消費,談何發展?
要解決航空救援費用較高這一問題,國外的兩種模式可以借鑒。一是與保險公司合作,將空中醫療救護納入商業保險,其費用由保險公司埋單;二是采用會員制收費的方法,會員只要每年交一定金額的會費,便可免費享受相應的救援服務。
徐立冬認為,在中國發展航空醫療救援服務,肯定也要走保險的模式。“開始會以商業險的形式出現,之后可繼續推廣發展成航空救援險、交通險等形式”。而在徐立東看來,最理想的狀態是像一些國外發達國家一樣,在空域等各個方面的保障都完善之后,在民政、保險、交通、衛生等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將其在醫療保險中覆蓋,只要相應評定機構認為有必要使用航空醫療急救,即可獲得相應服務。
據金鹿航空救援服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路海寬介紹,該公司目前已與幾家國際大型保險公司展開了廣泛合作。在他看來,未來3年~5年,我國每年的航空救援市場將達到150億元的保險份額。
在運營模式上,也已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北京999急救中心與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共同開發國壽意外傷害999急救保險卡的基礎上,將增加空中急救轉運險種。
同時,也可考慮由多家保險公司共同參與開發醫療急救空中轉運險種,或作為其他意外險的附加險。在這一過程中,還可借鑒瑞士等歐洲國家的經驗,參照急救保險的模式,與各家保險公司共同開發直升機緊急救援服務保險卡。
原景重現
從一次醫療救援看空中生命通道搭建
救援流程
接到120急救任務請求→探討救援方式,做出飛行決定→啟動應急預案→完成起降點勘察、航線批復、飛行準備等工作→獲得空軍和民航相關部門批復→飛機起飛,執行搶救任務→搭載病患返回→與地面醫護人員做好交接工作→將病患送往目標醫院接受救治
2013年2月1日,北京首航直升機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航直升機”)兩架救援直升機從八達嶺機場起飛,經北京亦莊同仁醫院前往河北威縣,將兩名重癥車禍傷者轉運到北京進行治療,展現了直升機在緊急醫療救護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救援指令緊急下達
當日6時30分,首航直升機接到120急救中心救援任務通知,兩名男性車禍傷者需要由河北緊急轉運到北京進行治療。
當時,兩名車禍傷者在傷后伴有嚴重的急性血氣胸,處于十分危險的狀態,加之當地醫療條件較差,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因此需要馬上轉運到北京。但是,從當地到北京開車至少需要5個小時,如果再要求行駛平穩,使用急救車進行轉運的話,耗費的時間會長達七八個小時。因車禍傷患病情嚴重且無法忍受陸路運輸的顛簸,乘坐長途車輛轉院將會有一定的生命危險。
在這樣的情況下,首航直升機與120經過討論,決定啟用直升機進行轉運。由于有兩名傷患,首航直升機決定動用兩架直升機同時執行救援任務。
與生命賽跑
在決定使用直升機進行救援后,首航直升機迅速啟動了“地空聯合救援應急預案”,在第一時間作出快速反應。沒有絲毫猶豫,在接到飛行任務后的3個小時內,首航直升機工作人員完成了起降點勘查、航線批復、飛行準備以及機組配置等工作。當天9時,所有人員和飛機均已就位。
“沒有任何的遲疑,傷患的生命安全是我們最關心的。為了確保任務的萬無一失,我們制訂了詳細的應急預案,從各個方面都作了詳細安排。”首航直升機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得益于空軍和民航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與積極協助,首航直升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航線和飛行批復。12時,在確定起降點無任何問題后,首航直升機的兩架AS350B3“小松鼠”直升機順利從八達嶺機場起飛。13時30分,兩架直升機在飛抵北京市亦莊同仁醫院搭載急救人員后旋即起飛,趕赴河北威縣。
節省5個小時的救援時間
16時50分,直升機到達河北威縣。隨后,救護車將傷患送抵降落地點乘機。17時40分,載著傷患的直升機從威縣起飛。其間,120的工作人員不斷通過電話了解傷患病情,以便做好落地后的交接工作。
與此同時,首航直升機的航空管制人員則不斷將風速、風向、能見度等天氣信息實時報告給飛行員,以便飛行任務順利執行。19時30分,直升機緩緩降落在北京亦莊同仁醫院。經過120的簡短處置之后,兩名傷患在最短的時間內得以入院治療,本次救援任務順利完成。據首航直升機工作人員介紹,此次轉運單程時間不到2個小時,相較于陸地救護車轉運,最少節省了5個小時的救援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首航直升機第一次同時出動兩架直升機執行應急救援任務。同時,本次救援也是首航直升機與120急救中心第一次合作執行實地醫療急救轉運任務,檢驗了空地高效協同、緊急救援的能力。(郜琪軒)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