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航空業力爭“雙腿走”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7月30日批準了2013—2015年俄羅斯航空工業發展計劃。該計劃是按照俄去年底通過的2013—2025年俄羅斯航空工業發展綱要制訂的,目的在于加強俄羅斯航空工業競爭力,實現軍用航空與民用航空的良性發展,使俄這個世界第三大航空器制造國重返國際市場,重振昔日雄風。
巨額撥款搶占市場份額
2013—2015年發展計劃包括4項具體任務,即完成新型MS—21客機和米—38直升機生產計劃,獲得俄羅斯本土組裝的卡—62直升機適航許可和Be—200飛機的歐洲許可。
為實現上述目標,俄政府計劃在2013年至2015年間分別從預算中撥出783億盧布(1美元約合33盧布)、1070億盧布和1235億盧布。如果計劃順利實施,俄羅斯航空工業將“大踏步前進”,預計民用和軍用飛行器占世界航空市場的份額將分別升至3.6%和11.9%。
蘇聯歷史上一直是航空大國,蘇霍伊、米格、圖波列夫等設計所的軍用和民用機長期飲譽世界。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頂峰期,其軍用和民用飛機一度占世界航空市場份額的40%和25%。蘇聯解體后,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導致航空業需求降低,國家整體投入也減少,俄羅斯航空業產量急劇縮減,上世紀末幾次新機型的嘗試也不盡如人意。直到現在,俄羅斯在世界航空市場的份額也沒有超過4%,而“昔日對手”美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高達50%,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進入21世紀以來,航空工業發展一直是俄羅斯工業政策的優先方向,俄總統普京多次強調要重振俄航空業雄風。2002—2012年間,俄政府共為航空業發展撥款4620億盧布,相關預算總額增長了29倍。2005年俄羅斯制定了《2015年前航空工業發展規劃》,2006年俄羅斯幾家最主要航空制造公司合并成立“聯合航空制造集團公司”,到2012年已成為注冊資本2197億盧布、產值達1710億盧布的大型集團。
軍用航空猛打“翻身仗”
在軍用航空業發展上,俄羅斯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可謂打了一場“翻身仗”。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年來,一大批優秀機型相繼問世,如蘇—35、雅克—130、卡—52“短吻鱷”攻擊直升機等。蘇—35屬四代半型戰斗機,擁有優越的操控性和機動性;雅克—130是第一架完全在俄羅斯生產的全新軍用教練機,屬全天候、全時空型,可用于訓練飛行員駕駛多種戰斗機;卡—52可超低空攻擊地面目標,能更隱蔽地采取突襲行動。在6月舉行的巴黎航展上,俄羅斯攜帶上述機型進行了展覽和飛行表演,其中蘇—35和卡—52是首次海外參展,受到各方好評。俄羅斯企業在航展中收獲了26億美元的高額訂單,包括100架蘇—35。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利用國家采購使航空部門生產線高負荷運轉。普京曾在3月宣布將約5萬億盧布(相當于國防預算的近1/4)用于俄空軍航空兵部隊更新裝備。2020年前俄計劃采購近2000架飛機和直升機,這將使俄軍現代化航空裝備率達到70%。
民用航空“跑步”跟進
與軍用飛機的“門庭若市”相比,俄民用航空業可謂“門可羅雀”。2012年俄羅斯全年僅生產客機22架,尚不及空客、波音等大型公司的1/20,僅占世界民航市場的1%。在俄羅斯主要航線,外國客機所占比率已超過70%。由于俄羅斯客機缺乏競爭力,失事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俄羅斯幾個主要航空公司已停止購買本國客機,不少潛在購買者更是望而卻步。
不過,俄羅斯也在想方設法擠入已被西方國家瓜分的民用市場,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研發新機型。蘇聯解體后首個由俄羅斯設計的全新機型蘇霍伊“超級100”型支線客機就是蘇霍伊公司與意大利和法國公司的合作結晶,也是俄羅斯第一種按西方適航標準設計的民用飛機。它擁有60—95個座位等多種型號,使用西方企業零部件,部分電子器件也與空客機型類似。目前已有墨西哥、印度尼西亞、老撾等國家購買該機型。雖然2012年5月該客機在印尼進行飛行演示時墜毀,造成機上45人死亡,但并沒有阻礙其售出。到今年6月已有28架“超級100”下線,一部分已經交付�,F在俄羅斯還準備開發其后續機型“超級130”。
在所有未來客機中,最被寄予厚望的是MS—21中程干線客機。該機型將具有適應各種惡劣天氣、在高海拔地區降落的新特性,預計將于2017年投入運營。俄羅斯希望它能逐漸取代俄市場的圖—154和圖—204客機,并在國際市場與波音737和空客A—320展開競爭。專家預計,MS—21和“超級100”客機今后將占到俄國內民用航線的80%。
俄專家認為,要想真正發展航空業,巨額的投入是必需的,但同時也要有所創新。民用航空要想達成規劃目標需要實實在在的市場,沒有國家預算支持是不可能的。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國際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葉夫謝耶夫對本報記者表示,俄軍用飛機已經進入較為良性的發展階段,但由于歷史原因,俄羅斯客機并不具有技術和價格上的優勢,因此在市場競爭中被逐步邊緣化,同時國家采購在民用航空中作用不明顯,這為其發展造成了難度。俄民用航空業必須吸收軍用航空業的先進技術,并嘗試與西方領先企業合作,學習他們在管理和技術上的經驗。惟有如此,才能“跑步”跟上軍用航空業,從而使俄羅斯航空業再度輝煌。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廬山直升機空中旅游啟航
- 下一篇:秦皇島機場打造繁忙空港 助推地方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