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公務機市場進入調整期 或受反腐規定等影響
自去年以來,中國國內公務機市場呈現增長放緩之勢。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對市場前景持謹慎偏樂觀的態度。調整周期將有利于行業整體未來向著穩健、理性的方向發展。
亞太市場增長強勁
4月16日,為期3天的亞洲公務航展落幕。此次展會吸引國內外180余家參展商參展。其中,包括波音、空客、龐巴迪、灣流、皮拉圖斯、德事隆航空、貝爾直升機、金鹿航空等國內外知名公務機制造商和運營商展出近40架公務機。
值得關注的是,此屆航展中,來自亞太地區的參展商超過四成,創歷史新高。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參展商均出現在展會上。
“此屆航展無論是從展商規模還是參展產品數量依舊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各家展出的都是最核心的產品。”談及此次公務機航展的變化及感受,一位常年參展的業內人士對新金融觀察記者如是表示,“比如,今年新增了日韓機場企業進來,這就顯示出他們對亞太地區以及中國國內公務機市場的長期看好。”
根據《2015年全球公務機市場預測報告》顯示,全球公務機行業將以復合年增長率6.86%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年底,行業總價值將達到338億美元。在過去的5年中,亞洲市場的公務機交付率增長最快,公務機總數以每年12%的水平增長,其中大型機、遠程公務機占到全球銷售總量的77%。未來,亞洲市場還將維持強勁的增長需求。
國內市場進入調整期
與亞太市場的整體向好相比,自去年以來,國內的公務機市場卻呈現出銷售乏力、增長逐步企穩的“疲態”。
根據近期多家公務機制造商、咨詢機構等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公務機的數量增速僅增加16%,與2013年相比,增速下滑了將近10%。預計2015年增速或只有10%。而此前5年,中國公務機的增速每年都維持在超過20%的高速增長。
此次展會期間,上海霍克太平洋公務航空地面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迅對外表示,2014年上海機場(26.87, -0.08, -0.30%)公務機航班起降量約4800架次,與2013年航班起降量4489架次、同比增長18.4%的成績相比,2014年增長率僅為10%。今年一季度,上海兩機場公務機起降架次同比僅增長6%。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前些年由投資驅動的迅猛增長相比,中國公務航空市場已進入新一輪的收縮調整階段。受國內經濟增長整體放緩、反腐規定、通航基礎設施限制等多重因素作用,未來行業的發展將更多地呈現出穩健、理性、由消費驅動的特點。
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歐美等成熟市場的公務機需求一直處于下滑狀態,直到2014年,海外市場觸底反彈進入復蘇期。與海外市場相比,自2009年到2014年,眾多國內外公務機制造商、運營商觸角伸向中國市場,國內公務航空開始了井噴式的高速發展,與此同時,也顯現出一些發展瓶頸。
據國內最大的公務機運營商金鹿公務航空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行業前幾年的快速發展,涌入大量投資,實際上是稀釋了每個運營商機隊的飛機數量。運營商多了,自購飛機增加了,公務機基礎設施投入卻相對不足。原有的飛機都吃不飽,服務品質、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降低了客戶使用的便利性。”
對于市場目前的萎縮狀態,上述人士預計,國內的公務機市場也將進入一個“新常態”,從去年行業進入新一輪的調整階段開始,未來一年還都將處于調整期。對未來的市場也應謹慎偏樂觀地看待。
“市場短期的疲態不能代表行業過去以及未來的發展狀態,但也遠沒有前幾年大家普遍覺得那么樂觀。”
市場新變化
盡管如此,全球商務航空業者仍表現出對中國及亞太市場發展前景的長期看好。
包括灣流、巴西航空、空客、波音、漢莎科技、德事隆航空在內的飛機制造商、運營商都攜其最主流的公務機型參展亮相展會,并宣布未來還將有新機繼續交付給中國買家。此外,香港麗翔、JetFuel等公司也首次參展進軍亞太市場。達索航空還授權金鹿航空為今后其在中國市場上運營的公務機提供維護服務和全天候飛機停場(AOG)支持,并計劃將北京的備件庫存規模繼續擴大。
根據民航資源網發布的《2015中國內地公務機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3月底,中國內地擁有的公務機數量共計252架,同比增長11%。公務機運營企業共計47個,北京的公務機運營企業數量最多,廣東和上海位列其后。其中,中小型公務機已占到國內市場主流。而在此次展會上,中小型公務機占比也達三成以上,較往年翻番。
為了應對低迷的行業現狀,許多公務機運營商也紛紛改變銷售策略,推出公務包機小時卡產品、將公務機配置“去奢侈化”,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機隊利用效率。
“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決定是選擇單次包機還是購買出行小時,使用量更多的話則可以考慮購買私人飛機。”金鹿方面負責人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在行業調整的現階段,運營商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策略讓市場重新熱起來,讓公務機市場回歸其高效、便捷出行的本質,而非“炫富”、“奢侈”的標簽。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