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千億市場 無人機亟待監管松綁
近年來,無人機行業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對象。近日,無人機公司億航宣布完成4200萬美元B輪融資,公司估值相比16個月前成立之初翻了100倍。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一年以來先后有極飛、億航、深圳零度、大疆創新等無人機制造公司獲得風投青睞,融資金額均在千萬級美元。
無人機市場到底有多大?業內經常引用的數字來自于EVTank的預測,即到2020年全球無人機年銷量有望達到433萬架,市場規模將達到259億美元。“這個千億級人民幣的市場規模,經常被業內認為是低估了。”一位來自于深圳的無人機制造商的高層告訴記者,近兩年來無人機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火爆,資本市場聞風而動,許多制造商也先后出現,而業內最關心的無人機商業運營監管難題也有望破冰,未來行業或出現爆發性增長。
資本扎堆無人機行業
近日,成立僅僅16個月的無人機制造商億航宣布完成4200萬美元B輪融資,由金浦投資領投,其余資本方還包括GGV紀源資本、真格基金、樂博資本、東方富海。這是繼去年12月收獲1000萬美元A輪融資之后,億航取得的第二輪融資。
資本的蜂擁而上,反映了無人機行業的火爆現狀。據泰伯智庫的統計數據,2014年獲得投資的無人機企業只有3家,但截至2015年6月10日,獲得投資的無人機企業達到了7家。
民間對于無人機的熱情也前所未有的高漲,比如某中南大學的學生因為發明了自主續航、自動充電的無人偵察機,被媒體報道一舉獲得1.2億元的天使投資。據悉,在素有“無人機之都”之稱的深圳,無人機研發和生產的機構已多達十余家,而不完全統計顯示,我國目前有300至400家民用無人機企業。
縱觀國際,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也開始涉足這一市場。據外媒報道,索尼近日與日本機器人技術公司ZMP成立合資公司Aerosense,并宣布推出無人機產品,定位于調查、收集地圖數據、航拍等領域。
“無人機產品可以簡單分為兩類,行業應用(或專業級)和消費級,目前消費級無人機占據主要市場份額。”上述無人機制造商高層稱。他進一步解釋說,行業應用指的是無人機在農業、影視、搶險救災等行業的應用,其技術指標、安全水平和價格要遠高于消費級無人機。
在無人機市場處于龍頭地位的企業當屬大疆創新,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目前,大疆創新在全球消費無人機市場份額的70%左右。大疆創新副總裁邵建伙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大疆創新無人機80%用于出口,其產品的特點是空中影像系統比較成熟,因此大量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出行、戶外活動等,一些客戶用于航拍,更多用戶用于家庭娛樂。”
行業應用潛力巨大
無人機市場的巨大前景讓所有人都展開了想象。航空咨詢公司Teal Group預測,未來10年,僅僅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將實現持續增長,預計從2014年的28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56億美元。
而EVTank的數據顯示,2013~2015年3年內,全球民用無人機的市場銷量分別為15萬架、37.8萬架和57萬架,其中消費級市場需求是專業級無人機的兩倍左右,并且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長。
“2000~2014年間大疆創新的產值以每年3.5倍~5倍的速度增長;2014年之后由于基數較大,增長速度回落到2倍。”邵建伙表示。毫無疑問,大疆創新的發展速度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據了解,大疆創新目前擁有4000多名員工,其中研發團隊就占據了1000人左右,該公司關于研發甚至提出“無預算、不設上限”的口號。
在邵建伙看來,未來無人機行業的增長依賴于兩方面,一是行業應用的不斷開發,二是關鍵技術的突破。“無人機行業開始火爆,各種概念也開始出現,不過這個市場應該立足于產品性能和客戶體驗,不要盲目追尋低價。畢竟大疆創新是利用空中影像技術作為切入點,技術突破后才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的。”
上述無人機制造商高層對此持有相同的觀點。“相比于消費級無人機的火爆,未來行業應用無人機或許發展空間更為巨大。”他進一步解釋稱,目前消費級無人機的價格約在幾千元人民幣,但應用于行業的無人機價格則可以高達幾萬元,農業、影視、航測等領域均是無人機規模化應用的重點領域。
“無人機的關鍵技術在于飛行控制系統,取得核心技術突破以后,各家制造商的重點在于對細分市場的把握。比如,有些無人機以災害后錄制高清晰影像為主,有些無人機則突出了輕巧、微小的概念。”上述高層稱,未來無人機市場將在細分領域進行角逐。
市場監管待完善
相比于無人機市場的廣闊前景,業內人士認為,技術、安全性能和政策監管是影響無人機行業未來發展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政策監管的影響尤為突出。
近日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公開表示,今年飛行員遭遇無人駕駛飛機的次數達到去年同期的2.7倍,超過600次,凸顯了無人駕駛飛機對航空安全威脅越來越大。目前,各國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來限制無人機的使用,7月30日,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就頒布了《無人機運營規章框架說明》,提出了“低風險”無人機運營監管框架及33項規章制修訂提案。
與此相比,我國無人機的監管執行的則是民航局2013年出臺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其中明確“重量小于等于7公斤的微型無人機,飛行范圍在目視視距內半徑500米、相對高度低于 120米范圍內,無須證照管理,但應盡可能避免遙控飛機進入過高空域”。
“目前我國生產的無人機多是小型多旋翼無人機,都在7公斤以下,只要消費者不在敏感空域使用都沒問題。”上述無人機制造商高層稱,但商業運營無人機在我國市場尚處于空白。
記者從民航局內部人士處獲悉,目前,我國無人機的政策管理尚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雖然有一系列的臨時管理政策,但是坦率的說,無人機還沒有合法商業運營的空間,一些企業不得不通過‘黑飛’來運營。”
據悉,目前我國無人機的監管政策正在醞釀中。上述民航局內部人士稱,從美國和歐盟的經驗來看,在無人機審定政策頒布之前,都為無人機商業運營的合法性提供了審批可能,我國也應該對無人機商業運營提供合理可行的臨時審批政策,以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