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空工業巨頭捭闔求生
軍機生意是一場危險的火力游戲,即便強者也害怕孤軍奮戰。博弈在權力、財力、智力之間,仰仗國家訂貨“吃飯”的美國各大航空工業公司合縱連橫、長袖善舞。近日,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披露,預計本月晚些時候空軍將公布神秘的“遠程打擊轟炸機”承包項目的中標結果,這一結果可能決定美國國防航空工業的命運。
千億廝殺
又是一場廝殺。神秘的“遠程打擊轟炸機”承包項目金額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而美國2015財年國防預算為5850億美元,這筆項目占了近1/6。
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以下簡稱“諾-格”)、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團隊都在激烈地爭奪這個合同。然而對波音公司和諾-格來說,“遠程打擊轟炸機(LRS-B)”不容有失,而洛克希德公司至少還有龐大的價值4000億美元的“F-35聯合攻擊戰斗機”項目可依靠。
雖然過去曾生產過F-14“雄貓”艦載重型戰斗機、F-5“虎”式戰斗機和B-2“幽靈”隱身轟炸機等軍用飛機,但除E-2D“先進鷹眼”預警機和F-35隱身戰斗機的零部件之外,諾-格公司目前沒有生產其他任何有人駕駛軍機。另外,據美國航空業雜志《航空周刊》報道,諾-格公司已為美國空軍研發制造了一款新型遠程無人偵察機RQ-180。然而,這些都不是大批量項目,僅存的希望是美國空軍的T-X教練機研發計劃。因此,諾-格公司必須贏得“遠程打擊轟炸機”承包項目。
波音公司的處境同樣并不樂觀。雖有F-15“鷹”重型戰斗機和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生產線,但這兩條生產線都將在2019年底前關閉。目前波音在第六代戰斗機項目啟動之前也將沒有任何產品維持它的戰斗機業務運轉。
合縱連橫
戰斗機市場只有一個顧客:美國政府。由于進入的門檻很高,退出的門檻卻很低:失去一個重要訂單,可能意味著將在這個行業永久性出局。所以,盡管硅谷的創新和活力顛覆了一個又一個產業,但是競爭轟炸機合同的還是那些統治了軍用航空業數十年的中堅分子。
與上一財年相比,2015財年美國整體國防預算減少480億美元,預算吃緊正在迫使國防部改變它運作業務的方式,即由“削”減到“精”減,為了減少開支,國防部正在努力加強競爭,并且激勵厭煩政府官僚主義的新企業參加合同競標。
“極為激烈的競爭甚至促使一些大型公司合并,由于軍機產業為典型的高精尖產業,一架飛機很難由一架企業獨立完成生產,因此航空工業巨頭技術聯合也是政治與經濟融合市場化的結果。”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刁大明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美國航空工業的結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所進行的改造的結果,那次改造加強了軍事生產的集中化和壟斷化。航空制造工業高度的資本密集度也決定了該部門的壟斷性。
因合并和吸收而形成的巨型軍事工業公司不僅在美國軍事工業中占有優勢地位,在世界市場上也占據優勢地位。這些公司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聯合技術、特克斯特隆等。
以資歷最老的波音公司為例,成立于1934年的波音最初名稱為波音飛機公司,而目前的結構是1996年收購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的軍事分部和1997年吸收麥道公司后最終形成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則是洛克希德和馬西-馬麗埃塔公司合并的結果。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諾斯羅普公司收購格魯曼公司的結果。
三家博弈
昂貴的LRS-B設計目的是能“在蘑菇云開始綻放之前”不為人察覺地深入敵方領土。美空軍官員曾披露LRS-B項目計劃采購80-100架戰略轟炸機,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用來替換B-52和B-1轟炸機,有關采購合同有望在10月簽署,據悉其隱身性能將比B-2有很大改進,既能由人駕駛也能無人飛行,從而賦予了軍隊以擊中“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任何目標的能力。
盡管LRS-B是美國空軍的最大采購項目之一,在刁大明看來,軍機生意實際上是一場涉及國防采購、國會、航空工業公司的三者博弈。往往一個重大軍機項目的中標則意味著某個選區將會設立相關的工廠,由此而生的是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甚至是巨大的私人利益。
美國國防部2005年2月宣布對總價值30億美元的8項空軍采購合同進行調查,前空軍采購官德魯恩在擔任空軍采購官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大搞以權謀私,在2003年把價值10多億美元的合同送給波音公司,并在合同簽訂僅一個月后便搖身一變,成為波音公司副總裁。
長期以來,美國軍方官員與國防承包商圍繞著瓜分國防采購這塊“大蛋糕”,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同盟關系。據披露,自1997年以來,美國政府共有288名高官退休后到20個最大的國防承包公司任職,諸如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斯洛普-格魯曼等軍工巨頭。而這些官員在位時都是有權左右國防項目審批的重要人物。
“現在越來越多大型航空工業巨頭都會選擇游說議員,這樣既可以避免與采購等行政部門打交道的法律風險,又能通過議員多代表的國會給國防部門施壓,畢竟對行政部門的監督是國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刁大明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