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重大國家戰略。今年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天津市、濱海新區貫徹落實《綱要》的實施方案相繼出臺。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天津“一基地、三個區”的功能定位,無論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還是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都對濱海新區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更高要求。天津市委明確指出,濱海新區要“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區強則天津強,新區興則天津興”。圍繞當好引擎,濱海新區精準發力,從五個方面入手,打造東部濱海發展區的核心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接地;京津冀創新驅動的支撐點;區域深化改革開放的示范高地;現代化城區的新形象。更好發揮輻射和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正扎實推進,漸次向深度融合。濱海新區緊緊圍繞本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在港口交通、科技研發、產業合作、對外開放、社會發展、生態治理等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拓展自身發展空間,提升服務輻射功能,更好地發揮先行先試的示范帶動作用,正在成為京津冀三地互聯互通、產業融合、生態治理以及要素交匯和互動創新的重要節點和重要引擎。
鳥瞰于家堡高鐵站
搜狐視頻將總部從北京搬到天津開發區
京濱“同城” 輻射區域
“現在從濱海新區到北京方便多了!”日前,在于家堡高鐵站出站口,因公務經常往來兩地的孫先生高興地對記者說。多虧通了高鐵,自己的京濱“雙城記”唱起來比以前輕松了許多,“感覺像在同一座城市”。9月20日開通的京津城際延伸線無疑大大拉近了新區與天津市區和北京的距離,使得京濱同城效應日益凸顯。
24條城際鐵路線架成“四縱四橫一環”為骨架的京津冀城際鐵路網。突破以行政區劃為界限建設模式,三地城鐵規劃建設進入快節奏。繼京津城際延伸線打響頭炮之后,今年成立了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10月25日宣布將在天津開發區設立京濱城際鐵路投資建設主體公司,投資約300億元建設京濱城際。方塘智庫創始人葉一劍認為,更重要的是,京津密集的人才、信息、技術資源和城市功能通過濱海新區這個重要節點,更加便捷地向環渤海區域擴散疏解,進一步釋放中心城市優勢資源的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稟賦了諸多疊加優勢的濱海新區重要戰略地位作用將進一步發揮。
近兩年,濱海新區從“對接”入手,推動建設快速、高效、大容量、低成本的區域互聯互通現代化、立體式、綜合交通體系。在海港方面,新區發揮本市港口核心資源優勢,著力構建以天津港為中心的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港城交通分離系統,促進沿海港口、沿海城市之間的協作和功能整合,努力把天津港打造成為亞歐大陸橋東部起點、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同時,深化環渤海港口群合作,與河北秦皇島港合作成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資公司,推進京冀無水港和物流園區等物流節點功能升級,延伸自由貿易、口岸功能,推動電子口岸互通互聯,構建跨區域的一體化大通關體系。
在空港方面,2014年7月,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推出“機場—天津站”“機場—河北客運站—津宇客運站”“機場—天津鐵路西客站—天環客運站”三條機場巴士專線,通過與市內五座客運樞紐站的無縫接駁,將地面交通網絡進一步延伸輻射至京津冀地區。今年7月,天津機場北京南站城市候機樓正式運行,天津機場將“空鐵聯運服務”持續向京津冀地區延伸,實現多種交通方式聯動的大交通格局,加速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進程。天津機場設立長途客運站的規劃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機場將通過該客運站提高地面集疏運能力,為京津冀三地旅客打通地面交通網絡,實現多種交通方式聯動,加速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進程。
承接產業 疏解功能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產業對接轉移”是最重要的實體內容。新區與京冀產業對接協作和金融合作、科技合作、航運合作、旅游合作、醫療合作、教育合作、通關合作等工作均取得積極進展,一批先進制造企業、研發轉化機構、高端服務機構落戶濱海新區。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濱海新區抓住機遇主動出擊,積極承接首都資源,努力打造“京津創新創業新干線”,收獲頗豐。目前兩地在談項目超過200個,其中100余個項目已正式簽約,協議投資額逾200億元,項目類型涵蓋企業總部、研發中心、醫療機構、現代服務業等。“少看存量,多看增量”。在兼顧傳統產業的同時,多發展互聯網金融、云計算和財富管理等新興產業,搶占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先機和制高點。注重發揮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重點合作平臺作用,截至2015年9月份,已經有132家中關村企業在濱海設立子公司,搜狐視頻、58同城、書生科技、央視未來電視等龍頭企業以及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創客總部、YOU+國際青年社區、36氪、亞杰商會等一批中關村創業服務機構在新區落戶。
生態治理 造福三地
近兩年,京津冀三地按照“統一規劃、嚴格標準、聯合管理、改革創新、協同互助”的原則,打破行政區域限制,以大氣、水污染防治為重點,積極推動聯防聯控,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積極構建區域生態環境安全格局。
在控新建項目方面,新區執行嚴格的總量替代政策,提高門檻,把好“入口關”。根據今年出臺的《煤炭消費總量削減實施方案》,新區將不再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兩年內預計削減煤炭消費283萬噸。全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以《美麗濱海建設綱要》為目標,以“美麗濱海·一號工程”和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不斷加大鐵腕治污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環境建設和管理水平,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市排名上升為第一,水環境質量在全市“河長制”考核中位居前列,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4%,中新天津生態城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目前,新區不僅有約占全區面積1/7的“濱海綠肺、候鳥天堂”北大港濕地,也有“喬木成行、花草遍地”的全市唯一濕地型森林公園——官港濕地公園,還擁有世界三大著名貝殼堤之一的古海岸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