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爭上航空產業園 專家認為并非插上翅膀就能飛
“我們制造的第一架飛機終于飛上藍天啦!”日前從落戶南通通州灣的江蘇喬治海茵茨飛機制造公司傳出消息,公司制造的首架輕型飛機正式交付使用,是不久前簽訂的300架飛機訂單中的一架。而30公里之外的興東機場南通空港產業園內,以飛機維修、改裝、拆解等服務為主的全國第一家民營飛機“4S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飛機產業在我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黃金機遇期。”華夏航空工程技術公司總經理申炳龍介紹,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飛機與汽車制造一起被列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據國家權威機構預測,未來20年我國對新飛機的需求接近4000架。“不僅如此,飛機制造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高達110,這為航空服務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誘人的巨大蛋糕,吸引各地摩拳擦掌,紛紛規劃上馬建設航空產業園。在昆山、蘇州、無錫、鎮江、淮安等地,均看到一個個航空產業園的牌子。而業內專家卻提醒說,飛機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政策門檻高、科技要求強、投資需求大,不是插上翅膀就能飛上天的!
江蘇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進入21世紀以來,江蘇省航空產業獲得蓬勃發展,而與國內一些航空強省相比存在以下不足:在技術上,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人才隊伍建設薄弱;在項目上,重大航空項目不多,生產能力總體偏弱;在產品上,目前大多是零部件來料加工,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
因為這些問題,江蘇省有些地方雖然搞了飛機產業,卻并沒有真正“飛”起來。記者采訪發現,江蘇省內一些航空產業園的“跑道”還未搭好,個別地方的航空產業園落地其實只是拉來幾個生產航空燈光電源產品的航空電器項目。
“飛機產業雖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也不能不顧實際、一哄而上。”業內人士特別提醒說,曾幾何時,光伏、風電等都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由于各地一哄而上,卻在很短時間之后即現產業危機。
據介紹,為推動我國通用航空事業的發展,國家決定實行低空開放政策,并確定上海、江蘇等地為試點區域。國家C919大飛機項目以及國產ARJ支線客機項目落戶上海,為上海周邊地區發展配套航空制造業和航空維修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這是國家為江蘇發展飛機產業提供的難得的‘起飛跑道’。”申炳龍分析說,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上海,航空業發達,周邊集聚了10多家機場,江蘇不少城市特別是毗鄰上海的地方,可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便利性,吸引長三角地區的公務機公司和高端通航企業落戶,主動為大飛機項目提供零配件維修、制造等配套業務,“形成一條完整的航空產業鏈,帶動一個全新的航空產業,在江蘇真正起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天津空港經濟區航空產業半年產值突破160億元
- 下一篇:贛州“機場版圖” 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