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成了“大玩具” 青島150名“飛手”已領駕照
學員培訓室外試飛現場。
從2013年開始,民用多旋翼無人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便捷的網絡銷售、相對低廉的價格,再加上智能設備介入,使得飛行門檻降低。無人機從一個小眾的、專業性強的產品,逐步成為民用領域、消費領域的熱門產品。然而,伴隨著使用者增多,墜機事件頻發,行業監管成為關注焦點
無人機成了“大玩具” 島城出現首家培訓機構
隨著天氣轉暖,匯泉廣場北側的草坪不時傳來一陣陣螺旋槳飛速轉動的聲音,這是一些無人機 “玩家”在玩無人機。
42歲的徐有磊是受人尊敬的“老師級”玩家,他玩無人機已經八年了。說起島城的無人機圈子,老徐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他這樣單純是因為喜歡無人機,純娛樂、交友,不帶任何目的性的純玩家,這部分人以70后和80后為主,還有少部分的60后;還有一類是利用無人機創業的,他們利用無人機航拍等進行經營,開辟出一條“無人機+商業”的新模式,這部分職業“飛手”多數都是90后新生代。“島城的無人機圈子每年都在發展壯大,尤其是最近3年里,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身邊的玩家越來越多。”老徐說,目前購買專業級無人機的多是專業的攝影機構和航模發燒友。
隨著無人機市場不斷升溫,它所存在的安全隱患等問題也在逐漸顯現。這其中最被“飛手”擔心的就是各種安全事故。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幾乎每一位資深玩家都有過慘痛的“炸機”經歷。2014年,“飛手”張峰買了一臺無人機,平時自己主要是玩航拍。“玩著玩著,突然就失去控制了,直接扎進海里去了,當時我就出了一身冷汗,螺旋槳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威力不亞于刀片,幸好沒有掉在人群里。”張峰告訴記者,因為這次“炸機”事故,當時帶有攝像器材、售價將近3萬元的四軸無人機就這樣在海里“失聯”了,傷心之余還慶幸沒有傷到人。
張峰說:“雖然我們都知道不能在機場周圍或者軍事區域飛,但是我們無法判斷軍事區域的位置,飛行器也可能誤飛到那里。”當問及現在島城玩無人機的人是否需要 “持證上崗”,用了兩年無人機航拍器的張峰回答,“大多沒有吧,至少我沒聽說誰有證。”
“無人機駕駛員在業內被稱為‘飛手’,可以在影視廣告等航拍和國家電網的巡線作業、災害救援等工作中大顯身手�,F在低空空域正在逐漸開放,這對無人機飛行是個利好。但是,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合格的‘飛手’卻很難找到。”山東省首家民營無人機飛行執照培訓機構——青島風向標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海濤說,現在很多做航拍的公司源于以前飛航模,看到航拍市場火熱而轉行,雖然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但是想參加類似的航拍活動必須經過培訓考試。就像開汽車需要駕駛證、開有人駕駛飛機需要飛行執照一樣,無人機“飛手”與地面站操作人員也需要這一合法化認證程序。
記者了解到,現在無人機飛行執照培訓需要大概30天到45天的培訓時間,17周歲以上,3年內無犯罪記錄的市民都可以報名參加培訓。無人機駕駛執照的培訓主要分為理論部分和模擬部分以及室外實地操作飛行三個部分。培訓人員需要學習無人機系統組成、航空法規、氣象學、航空器空氣動力學基礎和飛行原理、通用應急操作程序、空中交通管制等理論知識。另外,在室外實際操作之前還需要上機利用模擬軟件進行模擬飛行,等到模擬飛行熟練之后再進行實地飛行訓練。而培訓費用則根據不同類型,從8000元到幾萬元不等。據悉,青島無人機駕照考試在去年11月正式上線以來,已經培訓了5期學員,共有150名學員拿到了駕照。
當前民用無人機無證、無駕駛員資質、無申報空域的飛行情況是客觀存在的,這些“黑飛”活動一方面對正常民用航空活動及國防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對地面人員生命財產安全也帶來了隱患。姜海濤認為:“試想馬路上開車如果沒有駕照,沒有交通法規,那就得亂套。無人機的管理也是這個道理。”
全國2萬架無人機“黑飛” 行業監管正在完善
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的數據,目前國內對無人機駕駛員的總需求是10萬人。國內從事無人機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也已超過400家,全球70%的中小型無人機都是中國制造。但市場紅火的背后,卻是目前國內約2萬架無人機處于“黑飛”狀態。近期發布的2015年《中國民航駕駛員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無人機駕駛員合格證總數僅為2142個。
記者了解到,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在從事農林作業、測繪勘探、電力巡線、文體科教等領域時,在規定管理范圍之內都應該 “有證駕駛”。但在一般情況下,中國AOPA對無人機駕駛員有“3個不管”:室內運行的不管,例如婚禮上用航模送個戒指;微型以下視距范圍內(視距500米、高120米以內)的不管,例如遙控玩具飛機;在人煙稀少、空曠的非人口稠密區進行試驗的無人機不管。而島城市民普遍用的大多是微型無人機,處于監管盲區。
據悉,早在2009年,民航局就已出臺《關于民用無人機管理有關問題的暫行規定》、《民用無人機空中交通管理辦法》,2013年又頒發了《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等規范性文件,但無人機的技術不斷發展、運用領域也逐漸拓展,這些文件很難有效監管市場。
發展和監管、安全和效率是不能調和的矛盾嗎?對此,在2015年年底,民航局發布了《輕小型無人機運行規定(試行)》,對無人機適用范圍和分類、無人機駕駛員資格等方面的規定進一步明晰。按照規定,起飛全重150公斤對無人機來說是個坎兒,這一重量以上的基本屬于軍用無人機,不屬于民用管理的范疇。目前討論較多也經常“惹禍”的一般都是150公斤以下的輕小型民用無人機。對于空機重量4kg以上的,駕駛員需要“持證上崗”。
“此規定還提出‘無人機云’的概念,這像一個兼顧監管效率和飛行安全的‘利器’,為包括民航局在內的各部門監督管理提供了監控平臺。”青島航天運動協會秘書長楊俠介紹。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