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醫二院新停機坪下月啟用 可起降國內最大急救直升機
復蘇單元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G20杭州峰會醫療急救保障學術研討會/2016年災難與創傷急救西湖國際論壇”在杭州舉行,500多位參會的醫務人員中除了國內的專家,還有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和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的急診、創傷與災難領域大咖,大家共同就在災難、突發事件的救援以及創傷急救等領域,展開了一場“西湖論劍”,為大型活動現場醫療保障“未雨綢繆”。
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院長表示:“大型活動醫療保障,不論是會場保障,還是院內保障,核心就是突發應急醫療事件處理。浙醫二院圍繞這一核心,已經形成以急診癥候群為導向的診治流程,并組建相關的核心急救團隊。值得一提的是,浙醫二院急診救治的主要相關學科,基本都是浙江唯一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包括心臟團隊、外科團隊、骨科團隊、腦科團隊、護理團隊等等。”
確保危重病人得到優先處理
杭州將試行急診預檢標準
來自美國的蘇珊教授跟浙江的交往已經有近30年。她是哈佛醫學院國際創傷與災難醫學研究所所長,擔任過美國國家醫療救援隊隊長,曾參與911事件、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等的急救,汶川地震時也曾來華支援,是災難事件救援領域的專家。今年G20杭州峰會期間,她將作為醫療保障的顧問駐扎浙醫二院。
在蘇珊看來,要確保救援順利開展,首先要做到事先充足準備和足夠的訓練。
除了蘇珊,參加這次研討會的還有來自法國巴黎第六大學附屬醫院的專家,這家醫院在去年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中承擔了主要救援任務。
幾位外國專家都認為,在實際救援中,檢傷分類很重要。面對眾多傷員,有經驗的醫生會根據病情把病人分成紅、黃、綠、黑四類來說明輕重緩急,目的就是把最危重的傷員最快找出來,并給與穩定治療。
張茂介紹說,目前浙醫二院已經組織國內專家制定了院內急診預檢分類的杭州標準,并在上個月發布。
這一標準就是根據病情特點,將急診病人分為4級5類,確保危重急診病人得到優先處理,例如最危重的1級患者要求立即搶救,2級患者在10分鐘內救治,使有限的急診資源發揮最佳的功效。
該標準充分考慮到國際最先進標準和中國國情特點,能有效進行國際交流又具有較好的操作性,將首先在浙江省各級醫院中試行。
急診復蘇單元一站式檢查
不到1分鐘就能出診斷
看過國外醫療劇的人,肯定對鏡頭里的急救場面印象深刻。國外的急診科里搶救設備非常齊全,病人的很多檢查直接就可以在這里完成。
張茂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這個地方叫“急診復蘇單元”,國外高級別的急診科至少都會配備一個。跟普通急診室不同,它集中了幾乎所有與搶救有關的設備資源,一站式完成各種檢查。“這里囊括了除了CT、MR等大型設備以外的所有診療設備,無需搬動患者,就可以完成放射檢查、臨床檢驗等幾乎所有的急救措施。”
去年,浙醫二院對急診搶救室進行升級改造,按照國際標準,將其中一間搶救室改造成“急診復蘇單元”,今年1月初已經投入使用。
這樣的改造,最明顯的一個好處就是縮短時間,張茂舉了個例子:
普通急診室,患者如果要做X光片檢查,要把專門的拍片機推到床邊,醫生再進行拍片診斷,前后時間加起來至少要10多分鐘;而在急診復蘇的單元,借助固定在天花板上的數碼X線攝片機,患者到達后就可以立即檢查,不到1分鐘就能出診斷。
除此之外,急診復蘇單元還配備了非常先進的全身B超設備,哪里骨折,哪里出血,幾分鐘就能出結果;一套加壓輸血設備,1分鐘內就能把人體1/3血輸入人體內……
新停機坪將于下月啟用
確保救援環節高效暢通
急診醫學是浙醫二院的傳統優勢,醫院創傷救治的主要相關學科都是“國家重點臨床專科”,每年要救治各種嚴重創傷近1000例。
5.12汶川地震時醫院接到了一位30多歲的傷員,是當時1000多位轉診到浙江的傷員中最重的一個。他被壓3天,全身肌肉因為受擠壓而釋放毒素,導致腎功能衰竭——擠壓綜合征,這種在地震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讓他的心臟、肺、腎、胃腸道、血液循環等都出現了衰竭,肌肉壞死、創面感染,心跳已經達到了160次/分鐘。
當時,衛生部3批專家加上浙醫二院的20多位各學科頂級專家會診,經過100天的呼吸機和洗腎,6個月的住院治療后,這位傷員被救治成功。
在張茂看來,急診搶救面對的是一個鏈條:一環扣一環。為了保證每個環節高效、環節之間暢通,醫院做了各種努力:理順流程、制定標準、培訓以及硬件的改造等等。他告訴錢報記者,今年5月份,浙醫二院將啟用新的停機坪——經過升級改造的停機坪,承載力將從5噸加固至10噸,可以滿足國內現有最大急救直升機的起降要求。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