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強國建設要干支線搭配合理 飛機自主制造
支線航空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運輸業,都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戰略性產業。不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支線航空總體上還存在較大差距,也沒有滿足國人的期盼。
對于這一點,作為航空工業的代表,唐軍感觸很深。他表示,去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民航強國。中國是民航大國,但干線多、支線少,而要建設民航強國,首先干支線搭配要合理,其次我們飛的飛機應當多為自主制造。
在唐軍看來,在現有的國內航空運力布局中,干線飛機清一色是進口飛機,支線飛機則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一是這幾年國內航空制造企業沒有給航空公司提供更多機型;二是航空公司國產支線飛機的運行環境不是很理想。航空公司在運營支線飛機時,遇到的困難一是可選機型少,二是運行環境不好,這是支線航空不能滿足國人需求的原因。
對于支線航空發展,唐軍提出兩方面建議:一是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航空制造企業研發更多的支線飛機,提供更多機型供航空公司選擇;二是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航空公司運營支線飛機的支持力度,如放寬支線飛機進入樞紐機場的門檻、加大偏遠地區支線機場建設速度、鼓勵航空公司使用國產支線飛機等,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為航空公司運營國產飛機創造更好的環境。
政府應降低稅賦 加大補貼
——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須倫
本報記者劉偉勛 財務工作出身的馬須倫喜歡用數字說話,分析支線航空所面臨的挑戰時也同樣如此。在他看來,支線航空最大的制約因素是進口支線飛機的稅賦太重。目前,我國進口支線飛機的關稅為6%,增值稅為17%,而進口大型飛機的關稅和增值稅分別是1%和5%。
如果將支線飛機的售價和稅賦折合到座位上,每個座位成本將居高不下。運營支線飛機時即便客座率達到100%,票價一分錢不打折,航空公司也很難盈利。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支線飛機大多處于虧損狀態,平均每架支線飛機每年虧損額約為1000~2000萬元。馬須倫坦陳,東航目前擁有20架支線飛機,公司在運營支線時也承受著較大的經營壓力。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是支線航空面臨的制約因素之一。馬須倫分析稱,歐美經濟發展比較平衡,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比較平衡,支線票價遠高于干線,支線航空發展較好。而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支線航線至少一頭連著小城市,小城市的經濟、市場、消費能力等與大城市有較大差距,提高支線票價難度很大,因此支線航班如果沒有政府補助,就很難經營下去。
近年來,財政部、民航局以及地方政府對支線給予了很多支持,支線航空的發展也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支線航空距離經濟發展需要和業界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
為加快支線航空發展,馬須倫希望國家下一步能降低支線飛機的稅賦,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對支線給予資金支持和補貼,繼續大力支持支線航空發展。
在馬須倫看來,在發展支線上,地方和民航應轉變觀念。現在一些中小城市都想開通直飛京滬等大城市的航線,由于大型樞紐機場時刻資源緊張,很難大量安排新航班。實際上,可以充分發揮區域樞紐的作用,旅客乘坐航班先飛到區域樞紐,再從區域樞紐飛到大城市,這樣干線與支線有望獲得協同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