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新疆機務:“勞模”張文強
張文強在孔探現場(右二)
張文強有一個外號叫“張勞模”,而且這個外號跟了他二十年,單位里的年輕人剛來都以為他名字就叫張勞模呢。“張勞模”雖然從來沒有拿過各種真勞模榮譽,但是在同事們的心里他就是名副其實的勞模。
一顆螺釘也要較真,勞模就是這樣任性
新工張冠工作第一天就被分到了張文強門下,師徒見面第一句話直接超出了張冠的預期,本以為肯定是“以后好好學習啊”,“跟著師傅別亂動啊”之類的,沒想到張文強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卻是:每天早上不能比他晚到。張文強二十年如一日的每天都提前20分鐘到崗,這就意味著張冠每天必須更早到才可以,這樣一來倒是讓一向愛睡懶覺的張冠狠狠的改掉了壞習慣,手機鬧鈴和鬧鐘齊上陣,終于達成了師傅的第一個要求。張文強告訴徒弟:我堅持了二十年,你也一樣要堅持,機務維修工作的第一個工作信念就是堅持。第一課的堅持讓現在早已經出師的張冠在其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飛機C檢維修工作量大真不是說說而已,光是拆裝蓋板都要花費十幾個人一兩天的工時。張文強帶著徒弟上了C檢線后,交給徒弟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聽著挺簡單的活兒——打印一份今天要安裝的蓋板IPC圖紙,然后把螺釘件號一一標注清楚。徒弟的第一反應就是:恢復蓋板不是用之前拆下來的螺釘嗎?有必要小題大做的查IPC嗎?雖然心里嘀咕著,但是礙于“徒弟必須聽師傅的”老話領著任務干活去了。對于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的徒弟來說,要在幾千頁的手冊中找到一塊蓋板圖紙再做好標注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費了一番辛苦之后終于打印好了。
拿去給師傅,張文強并沒有接過來,而是要求徒弟拿著圖紙將每塊蓋板所需螺釘件號一一再用紙膠帶標注在每塊蓋板上。全部完成后,張文強這才帶著徒弟開始一一恢復蓋板,因為前期準備工作做的太充分,恢復工作輕松自如。這時候,憋了半天的徒弟終于忍不住問師傅:師傅,你剛才是為了考驗我查手冊的能力嗎?干嘛非得對著IPC才能恢復蓋板呢?咱們拆的時候不是都分裝保存了嗎?張文強看著徒弟,知道他肯定是覺得做了很多無用功而有點不痛快,不說明白了怕是以后他就會干活省事。“螺釘有長有短,即使同一塊蓋板也不一定用同一種螺釘,如果有損壞的是不是還得查手冊確認件號?你查手冊的過程不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嗎?不要輕視了一顆螺釘,拆裝蓋板可是最基礎的工作,這個都做不好其他的工作還能做好嗎?”在張文強的工作辭典里,一顆螺釘也不能有偏差,這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執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在維修一線的張文強突然被領導告知要讓他去充實探傷室的隊伍。2015年10月接到新的工作安排后,他一沒有推辭,二沒有埋怨,既然工作需要那就當一回“老新人”,從頭再開始吧。對于探傷室的工作,他不可謂不熟悉,因為每架飛機發動機都要定期做孔探或者探傷工作,也是打了多年的交道了。但是隔行如隔山,畢竟每個工種都是內有乾坤外人不識。厚厚的專業書籍一本又一本,他沒事就抱著“啃”,即使面對辦公室里最年輕的的小徒弟,他也一樣不恥下問,非要把自己碰到的難題給解決了。
理論知識沒有實踐的支持都是空談,為此,張文強逮著機會就跟著“師傅”們趕場,一會兒波音757,一會兒波音737,一會兒E190;一會兒去機坪,一會兒去機庫,一會兒又去了附件修理車間。就這樣,張文強馬不停蹄的奔波在求知的路上。探傷設備多而雜,高尖端科技裝備必然會帶來強大的功能,而這些功能所需要的操作和學習難度不言而喻。就算是探傷室專業人員學習起來也需要一段時間,更別說一個門外漢了。可張文強不信這個“邪”。設備多就多花時間和精力,瞅著空了就反復的記憶、背誦和練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抱著這樣的學習勁頭,他用最短的時間通過了渦流檢測的考試,接著,他要做的就是將孔探、探傷技能一一拿下。
如今,“張勞模”依舊被掛在同事們的嘴邊,可是,每一個這樣叫他的人語氣是誠懇而沒有一絲的嘲笑,被人認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他,張文強,用自己的言行和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做到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