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大數據:西部城市客流增速力壓北上廣深
《第一財經日報》通過對2015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的城市及其7年來的增速統計發現,目前北上廣這三大門戶型城市仍是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城市;在前十名中,東部占據了6個,西部占據了4個,而中部一個都沒有。

圖:2015年11月4日,成都雙流機場東跑道,所有出發航班都在此排隊,等候起飛。攝影:夏思豪
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的城市,憑借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和良好的就業機會,越會對流動人口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因此發達的超大城市,對周圍的輻射和吸引力就越高,發展航空的優勢也越大。那么,國內哪些城市坐飛機的人更多?哪些城市的航空旅客增速更快?
《第一財經日報》通過對2015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的城市及其7年來的增速統計發現,目前北上廣這三大門戶型城市仍是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城市;在前十名中,東部占據了6個,西部占據了4個,而中部一個都沒有。對比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走勢,西部多個城市增速名列前茅。
長三角航空最繁忙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航空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大關的城市共達到25個,主要包括4大直轄市、深圳、廈門、青島、大連四個副省級城市,以及廣州、成都、昆明、杭州等省會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三亞,基本是目前我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
這其中,上海以9919萬位居第一。上海總共擁有兩座大型機場,其中浦東機場超過6000萬,虹橋機場也接近4000萬。此外,附近的杭州吞吐量位居第九,南京位居第十一,在長三角地區,這三個城市的吞吐量就達到了1.4億多人次,從這個角度上說,長三角可以說是目前我國航空最繁忙的區域。
北京以9520萬位居第二。北京也有兩個機場,不過其中南苑機場是早期的軍用機場,后來改成軍民合用機場,吞吐量達到500多萬人次,因此北京旅客吞吐量主要還是來自首都機場。以單個機場論,首都機場在全國各大機場中遙遙領先,去年吞吐量達到8994萬人次,雖然沒有如原先預計的那樣突破9千萬大關,但這也是首都機場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的亞特蘭大機場。
北京和上海這兩大超一線城市的航空旅客吞吐量在全國遙遙領先,華南的廣州以5520萬排在第三,比北京和上海均差距4000多萬。不過,如果廣州加上排名第五的深圳,則總總人數達到了9000多萬,與京滬相當。更何況珠三角毗鄰港澳,由于港澳航線選擇更多,票價更便宜,很多珠三角的出境旅客選擇從港澳走,也分走了不少客流。
分大的區域看,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占了6個,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和廈門,剩下的4個在西部,分別是成都、昆明、重慶和西安,中部則一個都沒有。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旅客選擇出行取決于2個因素,即從始發地到目的地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北上廣深杭廈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收入高,時間價值比較高,選擇航空出行的人會更多。
而西部地區包括成都、昆明、重慶、西安、烏魯木齊所在的省份,雖然經濟欠發達,但由于其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特別發達,例如云南、陜西、四川旅游業非常發達,再加上距離東部又十分遙遠,地面交通不方便,因此西部的很多省會城市航空旅客吞吐量也很大。
比如,像昆明、烏魯木齊等所在省份,省內有大量的支線小機場,對當地的旅游業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規模效應問題,東部沿海地區的很多游客要到西部的中小城市去,就需要在昆明、烏魯木齊、成都等省會城市中轉,因此這些城市也是重要的中轉站。
李曉津說,像新疆的石河子、喀什與中東部的城市之間雖然也有旅客,但直飛的話又沒有那么多的旅客支撐,支付不了這么高的成本,那么到烏魯木齊中轉,就可以支撐起足夠的人流量。“當然,一般初期都是這樣子的,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人流量足夠大,那么就會變成點對點的飛行。”
相比之下,中部地區雖然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很不錯,但是仍沒有一個城市航空吞吐量進入到前10名。這是因為中部地區的地面交通比較發達,中部省會到東部距離也比較近,比如武廣高鐵開通之后,兩個城市之間的航空班次就減少了一半以上。
因此航空吞吐量除了跟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有關外,地面交通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在“八山一水一田”的福建,地面交通相對滯后很多,經濟發達的閩南地區與外省之間最好的交通方式就是航空,這也是為何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都比較小的廈門,旅客吞吐量可以位居前十的原因所在。
而隨著旅客吞吐量的不斷增加,在上海之后,北京、成都、廈門已開始修建自己的新機場。此外,廣州等城市也正在積極謀劃之中。
李曉津說,機場有一個最佳經濟規模,太大之后,各種資源都不夠經濟,不論是對旅客還是對航空公司都不太方便,運行效率也會下降。比如大量的飛機集中在一個小空域里面,就影響了效率。一般當一個機場吞吐量達到五六千萬后,就要開建第二機場,使得經濟和服務上能達到平衡,未來我國修建第二機場的大城市會越來越多。
西部多城增長快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總體上看,在沿海發達地區加快轉型升級的同時,中西部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區域經濟發展大大提速。反映在城市航空旅客吞吐量方面,過去7年來,不同城市之間的旅客增速差別也很大。
這其中,天津的增速最快,達到了208%,排名從全國第23位,上升至第19位,上升了4位。其中一大原因在于,自2006年后,隨著一系列大項目的落戶,天津的經濟也實現了快速發展,2008年和2009年天津GDP增速均為16.5%。在省份中,僅位居內蒙古之后,名列全國第二。從2010年后,天津取代內蒙古,經濟增速連續四年增速領跑全國。只是在2014年以后,經濟增速第一的位置才被重慶取代。
不過,與GDP的增速相似,城市航空旅客增速方面,除了天津之外,增速名列前茅的主要來自中西部地區,這其中,貴陽和南寧均增長了206%,貴陽從第25位上升至第22位,南寧從第30位進入到第25。鄭州的增速也達到了194%,排名從全國第19上升至第16。
此外,重慶的增速也達到了191%,西安、成都也都實現了較快增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2011年,成都旅客吞吐量首次超過深圳,成為第四大航空城市。
相比之下,增速靠后的主要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如廣州、北京、深圳和上海,這四大一線城市7年來的增長率都低于100%,其中廣州僅有65%,北京也僅有66%。
李曉津說,北上廣深等地由于發展得早,基數比較大,這些年隨著沿海發達省份的經濟轉型,人流量的增速也在減緩。另外,隨著二三線城市航空業的發展,北上廣深這些東部大城市的樞紐作用、占全國的市場份額也在下降,“比如過去東北飛華南的城市,很多都要到北京中轉,但現在都是直飛了。”
相比之下,中西部的很多城市這些年經濟增長更快。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說,隨著沿海的勞動力和土地等各種成本要素的提高,原來面向出口的很多產業如筆記本電腦等產能,紛紛轉移到中西部的成都、重慶、鄭州等地,這些城市的經濟也快速增長。
以成都為例,隨著英特爾、富士康等企業進入,尤其是IT廠家的產業轉移,使得成都航空需求增長特別大,加上成都機場又提高了運輸能力,從供需兩個方面共同使成都運量大幅增長,并在2011年一舉超越了深圳,位居全國第四。
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包括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紛紛開通了不少飛往中亞、西亞乃至歐美的國際航線,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東部沿海形成了分流。
另外,自2008年以后,隨著高鐵建設的發展,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東部沿海地區高鐵網絡已基本形成,對航空市場也形成了一定的分流。相比之下,西部地區由于地廣人稀,客流量較小,修高鐵成本太高,但這些地區又有一定的客流量,很多中小城市一般修個小機場更為劃算,因此西部地區受地面交通發展的影響很小。而且隨著近幾年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些地方的旅客增速也比較快。
與北上廣深不同,大連和沈陽的增速也比較緩慢,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在能源價格走低的情況下,像遼寧這樣的能源重化省份經濟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不過同處東北的哈爾濱吞吐量卻比較快,7年增長了182%。李曉津說,黑龍江地處偏遠地區,這幾年旅游業也發展得比較快,哈爾濱起到了類似昆明、烏魯木齊一樣中轉樞紐的作用。
表1:2015年旅客吞吐量超過千萬的城市 | ||
城市 | 2015年數據(萬) | 排名 |
上海 | 9919 | 1 |
北京 | 9520 | 2 |
廣州 | 5520 | 3 |
成都 | 4224 | 4 |
深圳 | 3972 | 5 |
昆明 | 3752 | 6 |
西安 | 3297 | 7 |
重慶 | 3240 | 8 |
杭州 | 2835 | 9 |
廈門 | 2181 | 10 |
南京 | 1916 | 11 |
武漢 | 1894 | 12 |
長沙 | 1872 | 13 |
烏魯木齊 | 1851 | 14 |
青島 | 1820 | 15 |
鄭州 | 1730 | 16 |
三亞 | 1619 | 17 |
海口 | 1617 | 18 |
天津 | 1431 | 19 |
大連 | 1415 | 20 |
哈爾濱 | 1405 | 21 |
貴陽 | 1324 | 22 |
沈陽 | 1268 | 23 |
福州 | 1089 | 24 |
南寧 | 1039 | 25 |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