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機場“干支聯動”推動航空發展
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在幅員遼闊的內蒙古,大力發展航空是連接各地,方便民眾出行的重要交通運輸方式。
目前,內蒙古地區運營的機場共有19個,已形成包括干線、支線、通勤、通用機場等多種類型在內的“一干多支”機場群。“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將大力推動機場“干支聯動”發展戰略,實踐“普遍航空”的服務理念。
“干支聯動”,解決發展瓶頸
“十二五”期間,作為內蒙古的干線機場,呼和浩特機場“省會通”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除拉薩以外,通航所有省會城市和國內主要二線城市。呼和浩特至全國重要城市的航線網絡初具規模。
據統計,2015年,呼和浩特機場年人均乘機比已達2.5,超出民航強國戰略2030年的規劃目標,也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年人均2.4次的乘機次數。
然而,盡管通航點在不斷增加,呼和浩特機場的航班頻次和時刻仍有不足,航線網絡與支線機場的銜接能力整體偏弱。
此外,城市間跨度過大,導致公路、鐵路建設投入大,維護成本高、收益小也是內蒙古地區交通發展面臨的難題。
為破解發展瓶頸,內蒙古機場集團總經理邱蘊琦表示,內蒙古“十三五”期間將大力推行“干支聯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呼和浩特機場的中心作用,和包頭、巴彥淖爾等支線機場進一步深化連接,形成干支聯動、支支相連的航線網絡結構,通過呼和浩特機場這個平臺,和國內大城市干線相連,提升全區的航空通達性。
服務創新,釋放“中轉效應”
做好“干支聯動”,一方面需要繼續深化“支線快線”模式,通過支線與干線機場間的高頻次連接,實現支線旅客與干線機場的“隨時通”;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干線機場區域樞紐建設,完善其網絡的輻射能力,將中轉旅客快速擺渡出去,實現中轉旅客的“及時達”。
來自南京的旅客宦曉書帶著兒子在呼和浩特轉機,準備去海拉爾看大草原。在呼和浩特機場,中轉旅客憑登機牌可以享受免費餐食。轉機等待時間超過4小時的旅客,還可以免費參加機場提供的市內參觀游覽。
呼和浩特機場常務副總經理郭涌表示,呼和浩特機場去年的中轉旅客中支線機場貢獻占比為49%,也就是說,有一半的中轉旅客是從支線機場出發的。
提到中轉,旅客最頭疼的是行李托運、二次安檢等問題。為了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郭涌表示,不管旅客是否是在同家航空公司航班間進行中轉換乘,都不需要出隔離區,可以快速辦理換登機牌以及行李直掛業務。
打造區域性樞紐機場的中轉功能也是中國民航發展的方向。今年4月民航局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要以區域性樞紐機場為支點,鼓勵支線機場通過區域樞紐連接大型機場,增強區域樞紐機場中轉功能。
“毛細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
對于地形狹長的內蒙古,“干支聯動”不僅指干線和支線機場協同發展,也意味著要打通航空運輸的“毛細血管”,讓更多偏遠的縣鄉級行政區域享有航空服務。
通用航空就是這樣的“毛細血管”。在距離中蒙邊境僅110公里的烏拉特中旗通用機場,乘坐賽斯納208B型飛機可以從中旗快速抵達呼和浩特、巴彥淖爾、包頭等多個干支線機場。
中旗的蒙古族姑娘齊格木告訴記者,開車去150公里外的巴彥淖爾差不多要兩個小時,但乘坐飛機只需半個小時。“票價也便宜,包機1200元,8人滿座的話一人才150元。”她說。
內蒙古享有地廣人稀、空域遼闊的優勢。不過,烏拉特中旗機場與鐵路辦公室主任何治坤也表示,通用航空的發展還需要國家進一步扶持。
“2012年決定建立通用機場的時候,當時國內沒有完善的通用機場發展指導方針和建設細則,我花了兩年時間,辦理了227個批文,做了52個報告,所有的手續才全部搞定,機場才得以開工建設。”何治坤說。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基礎產業處處長徐進表示,內蒙古先后被國家列為國家首個通勤和通用航空試點地區,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截至去年底,內蒙古已建成通勤機場3個,通用機場5個。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將爭取新增32個通用機場,構建覆蓋西部、東北部、東南部、西南部的通用機場群。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