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機場: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 客流量高速增長
廣東梅縣機場于1987年9月1日通航,開航時僅有梅縣—廣州航線,兩年后開通梅縣—香港包機航線,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先后開通過深圳、廈門和珠海航線,1994年客流量曾創下通航以來第一個高峰,達到16.4萬人次;此后,客流量下滑,常年在幾萬人次徘徊,2006年僅有1.94萬人次,導致航線長期只有一兩條;幾經努力,客流量在2012年增至5.27萬人次。
然而,一直默默無聞的梅縣機場,卻自2013年起突然躍入人們的視野——客流量增幅連續3年保持在60%左右,在中南地區乃至全國中小機場中均名列前茅。梅縣機場緣何突然發力?日前,記者來到梅縣機場一探究竟。
精準定位 提高機場輻射能力
“機場經濟其實就是流量經濟,客流量的增長是機場發展的硬道理。”2013年赴任梅縣機場公司總經理的段冬生說,有了人流、物流才能有信息流、資金流,這些要素流量不斷增加,機場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對地方經濟建設的作用也才能逐步發揮。于是,公司領導班子達成了共識——立足區域優勢,主動作為。
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的梅州,在公元1733年就是省轄商埠要地,名號嘉應州。而眼下的梅州正蓄勢待發:正加快構建粵閩贛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中心,以及大粵東1小時生活圈。“我們乘勢而為,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建設,將梅縣機場發展定位于閩粵贛邊區重要的支線機場,輻射區域人口達1000萬以上”。梅縣機場公司黨委書記杜志安說,他們對自身發展的定位,得到了上級廣東省機場集團和梅州市政府的高度認同,雙方于2012年簽訂了《促進梅州民航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自此,梅州市政府建立專項資金并逐年加大對機場的扶持力度,2013年~2015年,梅州市政府對機場的資金支持僅航線補貼就分別達0.4億元、0.8億元和1.4億元。“在當地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梅州市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是非常不容易的”。梅縣機場公司表示,地方政府之所以能這樣支持他們,是他們通過努力讓政府看到了扶持機場發展給地區經濟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結果。
思路一變,天地寬。2013年~2015年,梅縣機場年客流量實現了“三級跳”:分別達到8.42萬人次、13.67萬人次和22.71萬人次,增幅連續3年達到60%左右;而這其中,來自閩贛地區的旅客逐年增長。“今年,客流量將繼續保持60%的高增長,客流量將突破30萬人次。”
主動服務 護航地方發展
梅縣機場人將“構建與地方經濟相匹配的航線網絡”作為己任,在航線航點設計上緊跟地方建設步伐,努力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梅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尤其以東南亞華僑居多。如何方便華僑回鄉探親,促進梅州與東南亞兩地的經貿、旅游、文化往來?打通空中通道,無疑是最便捷的手段。香港是客家人集聚地,而且多數人祖籍地為梅州。梅縣機場通航后第二年就開通了香港航線,如今,該航線成為了連接梅州和香港兩地的名副其實的“金橋”,梅州成為了除珠三角之外,港資投資實業最多的地方。
印度尼西亞客家人超過120萬人,是海外客家人聚居較多的國家之一。開通雅加達航線一直是梅州市政府的心愿,更是梅縣機場人的心愿。2014年,他們得知“第四屆世界客商大會”將于2015年10月在梅州舉辦,便以此為契機,開展了長達1年多的雅加達—梅縣航線開通、口岸開放申辦等工作,并會同印尼Sriwijaya航空公司,就航線開通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最終,在客商大會開幕前兩天正式開通了該航線,“它的開通開啟了梅縣機場的全新篇章,縮短了梅州人和東南亞華僑心與心的距離,將對兩地經濟、文化交往產生深遠的影響”。
2013年起,為配合廣東省“振興粵東西北地區”“扶持老區(中央蘇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梅縣機場逐步構建了與之匹配的“1234”航線網絡,即珠江三角洲“1”小時經濟圈航線、港臺地區和東南亞“2”個重要地區航線、北上廣“3”大重要城市航線以及我國東西南北“4”個方向6大地區熱點航線。3年來,梅縣機場增開了北京、上海、海口、鄭州、天津、長沙、西安和臺中、雅加達等7條航線、9個航點,通航城市達12座,有力支援了地方經濟建設。
推“航旅聯盟”與承運人共成長
航線航點逐步增加了,讓航班“活下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政府也不可能長期拿“真金白銀”來補貼航線。為此,梅縣機場公司表示,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才是關鍵。
他們結合梅縣機場特點,推出“航旅聯盟”模式,推動梅縣機場持續發展。“航旅聯盟”就是將政府、機場、承運人和旅行社捆綁在一起,共進退同發展的“四位一體”合作模式,梅縣機場是其中的“挑頭人”:不僅幫助承運人規劃航線,還設計航空產品協助其開拓市場。2013年,臺灣地區航線的順利開通,成功開啟了“航旅聯盟”的發展新模式。在梅縣機場的推動下,梅州市旅游局在“航旅聯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航線開到哪里,由政府旅游部門主導的旅游推介會就開到哪里。同時,與目的地城市旅游部門、旅行社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兩地區域旅游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客源互送;梅州市旅游局還出臺了航空“引客入梅”的補貼政策,進一步調動旅行社組團積極性。
與此同時,機場公司領導班子帶領營銷人員深入梅州8個縣(市)區和廣州、河源、潮州及周邊的江西贛州、福建龍巖等地區,跑市場,推航線。
于是,為各地量身定制的航空產品相繼推出。如在廣州航線推出“往返3天2晚‘機票+五星級酒店’僅699元”的自由行產品,直接刺激了廣州航班客座率提高20%;在珠海航線推出了“梅州—珠海—澳門—峴港(越南)”物美價廉的旅游產品,深受市民喜愛。不斷推陳出新的航空產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客選擇梅縣機場出行。臺灣、鄭州、北京三個航點常常出現一票難求的情形。目前,在飛的各條航線都有旅游類企業參與合作,實現航線航班與旅游的直接對接。眼下,梅縣機場已吸引5家航空公司加盟運營,每周航班達46個;臺中、北京、上海、海口、西安、長沙、天津、鄭州等熱點旅游城市的航班平均保持70%的上座率,部分航線達85%以上。“十三五”期間,梅縣機場將在保持原有航班的基礎上,按照“1234”航線網絡規劃完善航線網絡布局,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將重點布局,為梅州搭建更多通往國內外城市的空中橋梁。
打破常規 夯實發展根基
梅縣機場是一座典型的中小機場,地處偏遠山區,自我造血功能不強,人員老化和專業結構不盡合理,這些因素成為了束縛自身發展的羈絆。“公司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始終徘徊在低谷期,只有用超常規的思路、超常規的發展才能使公司走出困境。”段冬生說,“這就好比我們要用百米沖刺的速度,去跑馬拉松”。
為此,公司班子成員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大膽改革,為公司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完成機構改革工作,將公司11個部門精簡為9個;逐步完善考核體系,使得員工收入穩中有增;業務外包,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升了服務品質;加快人才儲備建設,為長遠發展打牢根基。此外,他們還著力推進內部控制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強化內外培訓工作。這幾項改革和體系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安全和服務工作,使得梅縣機場的生產經營站在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
“重組”激活力,“外包”促發展。他們把保安、搬運、保潔、食堂、消防戰斗員、售票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公司經營。他們把上述崗位的工作人員優化重組充實到生產一線,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3年來,公司中層干部大部分輪崗,進一步調動了員工工作積極性。
此外,他們依托集團等資源,提升運營品質。如與集團公司旗下翼通商務航空合作,開展公務機業務,服務地方重大經貿活動;引入白云機場商旅貴賓服務品牌和模式,通過與嘉應學院、華文航空等院校合作,建立實習生和見習生制,創新用工模式;借助白云機場商旅搭建全新的電商平臺;引進穗佳物流,激活貨運市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過3年多的努力,梅縣機場已經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年旅客吞吐量在兩年后有望突破50萬人次。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